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

[课改通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发表日期:2015/1/5 9:53:35 出处:本站 作者:13558 有812位读者读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张扬老师上展示课侧记

本学期,在学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中语组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课改课”活动。通过课改活动,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

12月份,中语组举行了“小学语文课改课”展示活动。青年教师张扬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扬老师备课时注重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始终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教学设计巧妙,方法得当,有“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之感。

如:巧用简笔画,理解“山东”、“天各一方”省时省力;巧用联想填空,理解“思绪万千”水到渠成;通过表演,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生动有趣。

又如:用一个“情”字,将课堂教学串联成一个整体,通过三处对比,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学生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老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曲思乡之情久久地回荡在教室里、学生的心里……

……

总之,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课堂上足见她的素质不一般,相信,她今后的课堂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美艳、更加灿烂的花朵。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反思

蔡年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张扬老师能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悟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

下面,就这一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二、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教者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

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教者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闪动着许多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扶老携幼”的表演有一些牵强附会,对教学起的作用不大。

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一些。

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反思

江宁区铜井小学叶宣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张扬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课堂上始终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张扬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王维想到了____,想到了____,想到了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反思

 王彩玲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了张扬老师的课,感触挺多的,张杨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身上充满着朝气,所以整节课给人一种快乐的感觉。

   首先,张杨老师能狗很好的抓住文章的重点,抓住诗人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开头导入部分能很好的调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引出诗句以后,老师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并给与了适时地评价,四个小组比赛读的形式更加为课堂增加了气氛,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把握,以及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其次,张扬老师在第一小节的教学中,利用图片,并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这样能更好的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谓的离别之痛,思亲之苦,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

   然后,在文章理解过程中,对于“思绪万千”的引出,非常自然,张杨老师在此处运用了填空的形式:看着别人相聚的时候,王维想到了(     ),想到了(     )。随着学生填空的完成,很自然的引出“思绪万千”,这样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加明晰了。

  最后,文章以及诗句的理解已经差不多了,此时张扬老师配乐范读了这首诗,然后指名读,朗诵的效果就翻了好几倍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反思

谢道祥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听了张杨老师对这节课讲授,我有如下感受。
一、巧用简笔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的理解,只是通过教者苦口婆心地讲述,学生未必能快速理解,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针对这一点,教者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山东一词,发挥了自己的美术特长,关键处在黑板上板书了样的示意图,虽然不起眼,可是顷刻间就让学生明白了山东,胜过了太多的语言讲解——事半功倍。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明显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省时省力。

二、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教者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三、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教者的语言也体现了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大。作为年轻老师,从她课堂上的表现,足见她的素质不一般,相信,只要她不断钻研,今后的课堂会绽放更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