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践行课标理念,提升课堂效率

发表日期:2014/11/7 19:51:07 出处:本站 作者:10119 有897位读者读过

践行课标理念,提升课堂效率

——中年级数学考核课听课感受

    历时两周的中年级数学考核课已经结束,所听教师的考核课给我的感受颇深。教师们态度认真、准备充分,能做到真正践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努力提升着课堂教学效率。

    一、知识传授方面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当前的课堂教学都在努力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都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个性发展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说明,学生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因此,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固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身心、开发潜能的过程。课堂不应是知识的“交易所”,而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课堂不应是被承认垄断的场所,而应是由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课堂不应是单纯接受、复制的既定的“流水线”,而应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这在李宏彬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张和香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等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一堂课究竟怎么上?叶圣陶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理解过程、掌握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次飞跃,第一次是 “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具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是“由抽象概括到实际应用”,这是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过程。很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在衡华丽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侯玉亮老师执教的《周长是多少?》等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二、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转变

    由单向的信息交流向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转变。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倡导多向交流,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以及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相融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交流网络,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多向的信息交流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得贯穿起来,形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化结构。

    三、师生关系方面的转变

    1.向尊重、赞赏和激励学生转变。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一对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学业成绩不良的、被孤立和拒绝的、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以及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的尊重。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教师应赞叹不已:“规律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思考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力求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补充”、“我的看法是”等话语应成为学生课堂上的“口头禅”。这种大胆和“不安分”,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但正是这种大胆和“不安分”为我们的新课程提供了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在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舒展了身心,有了责任感,更有了自信心。

铜井中心小学  蔡大河

20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