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学习心得]随风潜入,润“生”无声

发表日期:2014/5/12 14:55:30 出处:本站 作者:13558 有559位读者读过

随风潜入,润“生”无声

——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所感

铜井小学  杨叶

很庆幸有这样一次绝好的机会参加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聆听着台上专家们理论上的专业引领,上课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师独具匠心的点评,让坐在台下的我,内心激情澎湃。经受这样的洗礼,我们不虚此行。

活动三天,行程十分充实,我一共听了14节课,收获了满满的精彩,其中陈珊老师的《莫泊桑拜师》,葛戴丹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历。拿到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这篇文章并不是很好教,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第一没有大起大伏的故事情节,第二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还在阐明写作的技法,这种题材孩子不一定感兴趣,要上透而不乏味更是不易。但这只是我身为“井底之蛙”的看法,陈老师的这节课非但不乏味,反而十分舒服自然。陈老师抓住“福楼拜教会了他什么写作方法”这条主线,循循善诱,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对比想象“富丽堂皇的马车”和“装饰简陋的马车”,“烈日炎炎下的马车和狂风暴雨中的马车”走路时有何不同,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学生遇到瓶颈时不漏痕迹的点拨:“想想除了眼睛看到的,你还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表达,并水到渠成总结:这就叫“仔细观察”。我想,教授写作技法的人,除了文中的莫泊桑,还有课堂上的陈老师。这一教学环节既让学生明白了何为“仔细观察”,明白了福楼拜是如何指导莫泊桑的,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言语训练,教授了学生观察的技法。而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陈老师不忘前后呼应,出示了莫泊桑在《羊脂球》中写马车的片段,既体现了莫泊桑高超的写作技法,福楼拜的善教,也相当于出示了一篇范文,我想,有心的学生定也能从中收获一二。之后,陈老师更是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利用福楼拜所传授的写作技巧,观察书上插图,描述福楼拜和莫泊桑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如果说福楼拜善教,莫泊桑才有了那一部部伟大的作品,那么可以说因为陈老师的善教,才有了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有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运用了陈老师对比观察的方法,当堂学,当堂用,体校了陈老师的高效,同时高效而不失趣味。

看到葛戴丹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案的教学目标时,我不禁暗暗捏把汗,这么多的教学目标,既要走进文本内容,品读文本情感,又要学习表达方法,领悟作者语言特色,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关注文本形式兼顾,这目标会不会太多了?但是听了这节课后,“井底之蛙”再次深深地震撼并且折服。葛老师这节课非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自然流畅,任务虽重,但听着还不倦怠。我想原因有四:1 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设计太多,我就列举一例吧。这篇文章诗意、童趣的语言下藏着的是对祖父对小孙女儿宽容甚至略带纵容的爱,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祖父的“三笑”,并创设情境,适当联想萧红闯了其他祸的时,祖父会是什么反应?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这笑容后面包含着的,是祖父对小孙女儿的爱,并引出《呼兰河传》萧红对爷爷笑容的描写,加强效果。能关注到祖父“三笑“,我想精心的教学设计后面藏着的是对课文深入的研读;2 老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关注语言文字,领悟萧红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与文字背后藏着的深刻情感。在学生表达时,老师有听得耐心,也有诱导的技巧,张弛有度,我想,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探索,积累。3 老师以情动人,善于创设情境。这节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祖父和菜园子都是萧红精神上的伊甸园,无论是萧红的天真无邪,无拘无束,还是祖父对萧红深深地疼爱,都令人向往,动容。教师善于把握文章情境,适当穿插《呼兰河传》片段,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徜徉其间不觉劳累。这篇文章是《呼兰河传》中的节选,光看其文本身,只觉得萧红是个天真快乐的孩童,但是结合整本书以及萧红的人生经历,再看此段,却让人不甚唏嘘,别有感触。当然,要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这一点实在是不可能,老师留下了悬念,为什么这篇文章如此快乐,茅盾却说《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使得这节课既余韵悠长,又激起学生对《呼兰河传》的阅读兴趣,是意外之效。4 有详有略,张弛有度。这些教学目标有的是教学难点,有的是教学重点,难点不用过于用力,只要把握领悟既可。而重点则多次通过朗读,比较等手法着重用力(如“反复”这一写作手法)。

“学然后知不足”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自己与优秀青年教师的差距,但是我相信,只要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与毅力,必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