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发表日期:2012/10/30 15:51:30 出处:本站 作者:俞志寿 有1446位读者读过
用爱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柴兴强老师的先进事迹
他视教书如生命,爱生如子;他以校为家,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他甘愿当一辈子教书匠,三尺讲台的“孺子牛”。他就是现年54岁,有着35年教龄至今仍奋斗在语文教学一线的铜井小学教师——柴兴强.
柴老师,一家三代为师。从小,在爷爷与父亲的熏陶下,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而他默默在我镇偏远的山区村小工作长达三十年,多次工作调动的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扎根农村教育是他年少的梦想和毕生的追求。三十五年的无私奉献,他用爱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老教师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怀。
“孩子们需要我。”
年仅五十四岁的柴老师,头发却早已花白,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长期的伏案劳累,已让他的背部微微略驼。前年,他被医院诊断患有脑梗塞,入院治疗一个多月方才出院。而此后每年仍需定期去医院进行挂水控制病情,医生建议:不能劳累,要注意长期休息。可出院两个月后,不甘寂寞的他,不顾家人的劝告和反对,再次回到他熟悉的三尺讲台,回到他的语文教学生涯。同事们都劝他:“柴老师,您可以向学校申请病休,您这身体不允许您再这么劳累!”“柴老师,您不能再教主学科了,教语文,太辛苦了……。”而他只说了一句“孩子们需要我。”同事的劝说,家人的责备,阻挡不了他对三尺讲台深深地眷念,他毅然回到了课堂,回到了他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身边。大病初愈,身体已不如从前,往往一节课下来,他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即便如此,他仍在坚持着,坚持教学,坚持补差,坚持对学生挨个进行家访。华灯初上,当人们早已用完晚餐准备休息时,我们却经常看见柴老师奔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劳累过度,大病初愈不久的他有一次竟晕倒在办公室里,被同事们送去医院急救。医生严令申明:“需长期休息。”老伴在他病床前含着泪水责备道:“我们不去学校,不这么拼命了,行吗?”只是他那一句“孩子们需要我。”在他又一次出院不到两个星期后,再一次地带着生病的身体站在讲台上至今。
“我应当竭尽全力把孩子们教好。”
柴老师常说:“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我应当竭尽全力把孩子们教好,再大的困难,我自己克服。”多么朴实的语言,折射出一名老教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正是这一句”竭尽全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经常在下班后,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面前,不时地询问年轻教师,摸索着制作课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临近退休,还在自学本科;只为他的一句:“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仍然活跃在学校“秋实杯”的赛课一线,最终捧回一等奖的证书。这不是一张普通的证书,而是他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所获得秋实的硕果。这所有的一切,只为了他那一句“我应当竭尽全力把孩子们教好。”
别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他做得更好。
“生活的重担老师帮你扛。”
面对困难他意志坚定,对待工作他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无私奉献,关爱备至。班上一位叫胡伟的同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手术治疗,高昂的手术费令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柴老师得知这一情况,主动找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学校发出倡议,帮助胡伟,而他则带头捐出了400元,此时的柴老师刚出院不久,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因为他的病情捉襟见肘。而此后,柴老师则隔三差五地带着鸡蛋,水果等去胡伟家看望他,鼓励他,为他补习功课,家长看到两鬓斑白的老师这样放弃休息的时间和节假日为孩子付出着,特意拎着一篮鸡蛋来到办公室,向柴老师表示感谢,而他,只是简单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谢绝了家长的好意。
面对孩子们,他如春天的柔风,夏日的骄阳,秋日的红叶,冬季的瑞雪,时刻萦绕在他们身旁,默默地浇灌着,滋润着。
班上谢燕同学的母亲患上了癌症,病重期间,家务活的重担全落在了年幼的谢燕身上,谢燕一边忙着照顾病重的母亲,料理繁重的家务,一边还要忙着自己的学习,幼小的肩膀早已不堪重负,成绩也在步步下滑,柴老师得知这一情况,主动上门看望谢燕的母亲。贫困的家庭,艰难的生活让柴老师当下就说出了一句让谢燕一生难忘的话——“生活的重担老师帮你扛,你只要安心学习就好了!”就这样,柴老师每天下班回家,不是陪伴牙牙学语的孙子,不是抚慰辛苦一天的老伴,而是直奔谢燕家,给她做饭,帮她辅导功课,正是柴老师的鼓励与陪伴,伴随着谢燕同学度过了丧母之痛,走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在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谢燕同学抱着柴老师失声痛哭的场景感动了在场所有师生。
“只要孩子们学习有进步,就是给我的最好报酬。”
多年来,像胡伟、谢燕这样接受过柴老师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给孩子的捐款多达数千元,而他利用下班时间在办公室开展的“老师陪你学习”的补差活动更是无偿地帮助了一拨又一拨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家长过意不去,有给辛苦费的,有送鸡蛋的,甚至还有给他孙子买衣服的,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说:“只要孩子们学习有进步,就是给我的最好报酬。”
有种教育叫清风细雨,有种精神叫无怨无悔,正是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了“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换来了教师节满桌的鲜花与祝颂的卡片;换来了学生们对他身体浓浓的牵挂;更是换来了孩子与家长们送给他的亲切称谓:“我们的柴老师。”“我们的柴老师。”这是孩子们的一种尊敬,一种信赖,更是对柴老师一种的爱戴。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做到了;桃李满天下,他,实现了。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用柴老师的话来说:“一灯如豆,四壁青辉,我甘愿守住铜井这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当孩子成年后,还记得曾经有一位柴老师,关心过他,爱护过他,对我而言,这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