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标明方向,巧筑 “让学” 育栋梁
发表日期:2025/5/23 8:50:14 出处: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作者:徐雨欣、陈曦、严华炜 有95位读者读过
紧扣课标明方向,巧筑 “让学” 育栋梁
——江宁区(西片)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展示与交流活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让知识化作生长云梯。” 每个孩子都蕴含着无尽的学习潜力,为了更好地激发这种潜能,让学习在校园里自然流淌。5 月 21 日上午,由南京市江宁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 “聚焦课程标准,构建‘让学’课堂” 小学数学、语文教研活动在铜井中心小学顺利开展,江宁区西片各校数学、语文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教学智慧的交流之旅。
一、课例展示,精彩纷呈
语文学科:
第一节课由铜井小学侯祥敏老师执教五上《牧场之国》。侯老师先让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带领班级回顾《威尼斯的小艇》的内容,再引出第二站荷兰。范读之后,侯老师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导学生为牧场画面依次取名,并以读串讲,在朗读声中感受动物、畜禽们的特点,从而体会牧场之国的宁静自由、悠闲祥和,最后通过“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荷兰”活动,化输入为输出,收藏美好风光。
第二节课,陆郎小学王业晴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羿射九日》,以一个太阳和十个太阳出现在天空中进行提问,引入课题。通过“朗读、品读、讲述”三个环节带领学生感受羿射九日的神奇,体会羿“不畏艰难、本领高强、一心为民”的品质,以读促讲,环环相扣。王老师重视识字教学,精心放置图片、字源,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意思,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提高。最后为学生搭建支架,先让学生填空讲故事,再根据表格讲故事,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故事也讲得清晰、生动。整个课堂沐浴在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中。
第三节课滨江外国语学校陈媛媛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一课,在教学中将语文要素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陈媛媛老师围绕大象耳朵的变化,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大象耳朵耷拉着,然后撑起来,最后又放下的变化过程以及大象的心情变化,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本魅力。陈老师还制作了精美的动物头饰,学生们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大象和其他小动物的对话,调动课堂氛围,使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这堂课陈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多样,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展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数学学科:
第一节课,朱义凡老师带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堂上,朱老师引出新课题之后,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借助集体的智慧很轻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数方格,2、剪剪拼拼,3、平移、旋转。最后,朱老师紧扣转化的本质,提问:“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一步步深入,策略在体验中一步步形成。
第二节课由纪媛媛老师带来一堂生动的《角的初步认识》。纪老师以生活中的三角尺为引,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得角的定义和性质变得直观易懂。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角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角的理解。同时,纪老师还运用丰富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课由程杰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转化》第二课时。程老师从学生熟知的导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她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转化方法,帮助学生优化解题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与运用。
二、课题讲座,研究扎实
朱老师的讲座先揭示了习作教学当前困境,包括:学评模糊,缺乏针对的反馈;学评分离,缺乏促学的功能.接着梳理了“教一学—评”一体化对习作教学的价值:明确教学内容;产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个体言语经验的梳理与重组、改进与完善。最后结合案例阐述了“教一学—评”一体化的习作教学过程构建。朱老师的讲座立足实践、紧扣课标,从理论到案例层层递进,为我们在习作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冯佳老师以“量感”为主题,从“内涵:什么是量感?”、“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实践:量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三个维度展开讲座。冯老师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量感”的概念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量感”是学生对量的一种直观感知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冯老师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量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三、活动总结,展望未来
校本研修,如阶梯助力共进;“让学”课堂,似灯塔照亮前路。此次研修活动,为西片各学校搭建起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通过课例观摩,领略教学艺术;聆听讲座,汲取先进理念。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碰撞,它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增强了专业素质,为学生成长奠基。未来的路上,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默默耕耘,用微薄之力在“让学”课堂探索中添砖加瓦,为学生成长贡献点滴力量,助力校本研修蓬勃发展。
撰稿人:徐雨欣、陈 曦
校稿人:严华炜
审核人:严付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