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奥秘,共促教育发展
发表日期:2025/5/6 13:51:52 出处: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作者:徐子媛、严华炜 有75位读者读过
探索科学奥秘,共促教育发展
江宁区“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江宁实小结对校)科学研修活动
在阳光明媚的四月,一场聚焦小学科学教学的教研活动在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江宁实验小学、谷里庆兴路小学、谷里小学、江宁中心小学、陆郎中心小学、铜井中心小学、丹阳学校(小学部)、周岗学校(小学部)、东善桥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围绕不同年级的科学课程展开深度研讨,为科学教育注入新活力。
课例展示显风采
一年级的《形形色色的动物》课堂上,江宁实验小学的王文娟老师巧妙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课堂上,学生们利用看、写、讨、享的教学策略,仔细观察动物图片,热烈讨论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在轻松氛围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铜井中心小学的徐子媛老师在三年级《纸》的教学中,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纸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纸的特性、用途。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了解纸的多样性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纸制作纸吸管。此外徐老师还介绍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纸的理解,还增强了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
五年级《拧螺丝的学问》的课堂上,铜井中心小学的刘倩老师以生活中拧螺丝的场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课堂上,刘老师先让同学们用画图展示螺丝刀和方向盘的工作状态。同学们认真描绘,随后在对比中发现,二者都由轮和轴构成,通过轮带动轴转动,由此轻松理解轮轴概念,还在脑海中构建出模型。在探究环节中,刘老师拿出带有不同大小轮的轮轴器材,同学们分组实验,在轮上用力转动,仔细记录数据。一番探索后得出结论: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江宁实验小学的吴彤老师在三年级《声音的产生》教学时,准备了橡皮筋、钢尺、大镲等多种器材。吴老师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利用循环分享策略和1+1信息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学生们亲自敲击、拨动物体,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江宁小学的朱鑫莹老师在四年级《庞大的“家族”》课堂上,展示了丰富的昆虫图片和标本。学生们仔细观察不同昆虫的形态,比较它们的异同,了解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三对足、一对触角、多数一对或两对翅、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在拓宽了对昆虫世界的认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陆郎小学李宏伟老师的四年级《摆》课程充满趣味。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摆的摆动规律。学生们认真调整摆长、摆锤重量等变量,记录摆动次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摆的快慢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
讲座交流促成长
首先江宁实验小学的黄璐璐老师,以《螺旋中的思维火花——用“双螺旋”结构课堂撬动学生的科学思维》为题,以江宁实验小学的两节课为例,深度剖析如何通过独特的课堂结构设计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接着铜井中心小学刘倩老师带来《小学科学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专题分享,以课本中的具体课例为切入点,详细解释了从观察、假设到检验、反思的全过程,借助专家的解说让我们对小学科学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江宁中心小学的魏晓凤老师带来讲座——《巧用人工智能,为科学教学赋能》,为我们展现了人工智能与小学科学教学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其中提到了很多前沿的AI app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有了新的思考。
而陆郎中心小学的郭彦松老师则从另一个专业视角切入,讲述如何依托 “双螺旋结构”,以活动记录为载体,扎实培育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不同课例中对实验记录单的分析和介绍,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实践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专业方法。
专家指导明方向
在专家点评环节,来自江宁区实验小学的工作室主持人张骏副校长提出在江苏省优秀课展评活动中,省市教研员都在关注如何促进科学概念发展,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需有经验支撑(基于前概念与课堂新经验)、概念连接(与已有经验相连)、迁移运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除了科学概念的发展,科学思维历程也是课堂中需要着重关注之处,教师需要做到明确思维活动(如比较、分析等)、清晰思维路径(通过教学活动呈现)、评价反思思维过程。在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以思维型教学设计为导向,呈现思维历程,说明教学活动设计想法与所用策略及其作用。
本次江宁区“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在活动主题的引领下,不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对小学科学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探索与思维碰撞。相信在江宁区小学科学教育同行的携手努力下,科学的种子必将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绽放出最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