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发表日期:2012/12/13 8:12:57 出处:本站 作者:蔡大河 有1108位读者读过
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方正霞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下面我从“课题与课堂”研究的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注重估算训练
重视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本节课教学例1时,在学习笔算前,我先让学生估算房间大约有多大;在教学阳台的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学练习十五的第3题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先估计得数,再计算。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笔算训练
在平时笔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读、三回头”。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读:做题时,养成边读题边抄写的习惯,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这对学生的短时记忆是大有益处的。三回头: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数字、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例如本节课巩固练习时的计算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读、三回头,做完题养成回头检查的习惯,确保计算正确。
三、掌握算理,注重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规律、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做比直接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要高效得多。在本节课新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例题的笔算过程,然后学生通过对比、讨论,自己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明确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此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四、扎实训练,注重练习时的变式
以口算为基础,巩固提高时设计了大量的变式练习。为了沟通已学计算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理清计算知识的脉络,理清计算思路等。综合练习所选的题型要典型、多样,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并要有计划地安排,达到系统整理的目的。练习时,重点放在基础、关键、联系、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上。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变式练习围绕计算知识的本质要素,变换习题情节、形式、数据等方式的练习,采用“形变质不变”来促进学生对计算知识本质的把握。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计算,判断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点小数点、竖式计算、判断、根据给定的算式写出其他算式的积、解决问题的估算计算训练等,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
五、计算教学抓基础、抓细节
诸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因素,迫使教师从头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和方法,抓基础,抓细节。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计算获得正确的结果。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也就增加了学生的底气,变成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发现错误,渗透计算细心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心理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认知缺陷、习惯不良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学生出错后,留给学生陈述理由的机会,是了解学生出错原因的有效办法。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汇报交流自己计算的过程,让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注意改正不良习惯。
计算能力是四基中基本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近年来,我十分关注计算教学的现状与发展,针对农村小学计算能力较差的现状,努力通过加强计算教学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