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校本研修>>

赴春天的约会 品文字的芳华

发表日期:2023/3/16 12:23:53 出处: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作者:张杨 有669位读者读过

赴春天的约会 品文字的芳华

——铜井小学青研班读书沙龙活动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于2023年3月15日下午举行了主题为“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严付桃校长、梁云花主任、张杨主任以及全体青研班教师参与此次活动。本次活动,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抒发读书感悟、共享读书的魅力,在交流和共享中碰撞出“爱”的火花。

1678864300572

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上学年考核评选出的青研班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他们是:张沁园、孙敏、胡紫莹、冯文儿、冯佳、管莹、陈芯、张奥英。严付桃校长为学员们亲自颁发了奖品合影留念,以优秀促提升,以典型带全员。

02759EC6A75A8BF4103E94F9B3969D05

接下来便是读书交流的环节。交流会伊始,主持人张杨主任介绍了举办本次读书交流活动的目的为了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把读书所获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升。严付桃校长给全体青研班教师寄语“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让悦读成就自己诗意的人生”,从多个视角阐明读书的重要性。

B21596823F783EFCD2572D478A8BEFE3

“书韵留香,你我共享”。全体青研班老师通过阅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致教师》,各“书”己见,结合教育实践和所思所想,畅谈着自我心中所感、所爱;大家围桌畅谈,共话“我与读书的那些事儿”。

詹佩老师经阅读《做一个喜欢学生的老师》后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从与学生相处中总结出三点“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童心未泯,亦师亦友。沈玥老师也结合自己的日常教育经历,以“手工课”为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满足学生的想法的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张奥英老师则强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静下心来与每位孩子对话,建立良好的沟通,引导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孙敏老师结合自己工作与日常生活从《致教师》中寻找精神食粮,用自己的课堂促进学生生活,反思自己的言行,感悟生活,潜心工作。

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894(20230315-133616)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876(20230315-132846)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904(20230315-134812)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877(20230315-132857)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873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908(20230315-135620)

梁云花主任对本次读书交流活动做精彩点评。她觉得此次读书交流活动动收获满满,充分的展示了成长中、发展中、历练中的青研班教师们的风采,达到了交流共享、互促互进的目的。她语重心长地指导年轻教师们为师之路还很漫长,要学会平衡心态,“温和”以待学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最好的自己。在品味书香的过程中,学思并行、思行并用,用自身例子结合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养。

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909(20230315-140519)

每位老师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喜爱。主持人张杨主任为本次活动作出最后总结,分别点评了詹佩、沈玥、张奥英、季宇凡、孙敏、陈雨、胡紫莹等教师,为全体青研班教师推荐了许多阅读的途径以及书籍,制定了共同的目标

读书分享会照片IMG_6926(20230315-142900)

“克服惰性,贵在坚持。”让阅读习惯转变为生命的力量,让读书充满动性。本次读书交流会在书香中完美地落下帷幕,青研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不仅自己阅读,要以自身引导学生,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爱是教育的底色,只有爱不够,真正的爱包含智慧。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团队,必定充满智慧、活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发现更美的自己

                              撰稿:冯文儿  

图片:张玄曼 冯文儿

附:学员读书感想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詹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1、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 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 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 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2、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3、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 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三是作文。这本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好几个夜晚,最享受的事就是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拜读这本书,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小学生作文教学,平时,经常听到有语文老师说,语文教学,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学生总是不肯动笔写文章,或者是没有素材,或者是语句不通顺,或者是字数写不多,各种各样的原因遏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想,如果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亲自带着学生去校外体验生活,带学生去博物馆,山上,去划船,去采花,这或许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他的另外几点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每次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自己都会写“下水文”有时候一个题目写好几篇下水文,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习作,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更好更有感受的去教好这篇习作,也更能亲近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阅读老师的习作,这样一来,师生共写的状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所以,一直以来,于老师都坚持写“下水文”。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我觉得不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不论是语数外老师还是音体美老师,他们都是相通的,只有你真心的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学生才会爱你,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致教师》读后感

铜井中心小学  孙敏

看这本书,是一口气看完,因为问题都是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在每一个问题中,有朱永新老师的解答。每每一篇看完,总会想原来大家的疑问都一样,原来很多时候事情的答案都可以从书中获取。

来到铜井,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朋友,有只有属于他的课堂,有属于他的学生。我当下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如何充实自己,充实业余生活。就像朱永新老师推荐的那样,首先,最值得充实的是你的课堂,备课,就是对知识进行大量的储备,每天花费时间阅读,让自己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也能让自己平静喜悦,收获幸福。确实,当我提前备课,提前去设计课堂环节,每天的教学重点,每天的作业布置,我会让一整天都在学校的生活更充实和忙碌,而在稍有闲暇时间,图书馆抱一本书,静静地午后时光,是最美的阅读时光。

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明白“人最难做出的就是选择,因为一旦选择,就必然会有得到和失去。”,我会为里面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之间的兄妹情而感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我会为田晓霞,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孩,一个处于人生辉煌时期、最美好的女生,在和孙少平的约定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就在采访中英勇牺牲,我总是会惋惜会心情不能平静。

《人生》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总是很震撼,喃喃着“最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当高加林抛弃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时我真的义愤填膺。可最后的结局让我看到现实的无力感。当高加林一无所有后,刘巧珍已嫁作他人妇;感慨着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在看《早晨从中午开始》讲述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说路遥写作晚睡晚起,通常情况下,他都是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候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人民日报》评价他:人生路遥,没有白走的路;在平凡的世界里,照样可以活得丰富而精彩。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全部创作整整六年的时光,路遥曾说:“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经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唱。”在看完这本书后的反思:路遥的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而我的早晨,又从哪里开始?

其次朱永新老师说:“要备学生”,知识需要与生命发生共鸣才能真正精彩,才能成长为智慧,所以,要想课上得精彩,就要了解每个孩子。看每日的陪伴中,在他们的周记中,我看到每一个真真切切的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其背后的家庭。忙着记录,忙着反思和总结,如同朱老师说的:“通过写作,超越了日常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碎片式经验,从而对自身进行不断反省时,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因此提升。”

写本身不是目的,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剖自己教育生活的过程。只有通过写作,你才能真正的开始自己的思考,才能发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得,得在什么地方,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课孩子喜欢,是为什么?今天的课孩子好像没有搞懂,原因又是什么?这样不断的反思,就能不断超越自我。“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每天坚持记录最少一千字,坚持十年,我可以保证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建议一线教师,出版书稿,是基于日常教育叙事的书。对自己课堂进行专题的反思,关于自己课堂实录的分析研究,关于自己如何研发使用课程的得与失。甚至关于对某一个特殊孩子专题性跟踪和个案研究。这样的坚持写作,也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中极大受震撼的。

最后朱老师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你想真正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充沛的业余时间就是我们的优势,“时间利用了就是财富,没有利用就是流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当下。”我现在在业余时间上着瑜伽课,去让自己在静坐着安静下来,让心灵有存放的空隙。在学习这一技之长时,也明白做好每个动作,背后都要付出极大的专注和自制力。我在这点上一直有所欠缺。那些长期坚持锻炼的,都在不同程度地变健康、变好看,自律的人会不断地突破自己,我也努力去践行,可能还是会有松懈,但相信自己一直在自律的过程中。在孩子的钢琴课中,学乐谱学弹琴,也重拾了以前的二胡。我一直觉得自己要完善的东西很多,要做的事情很多,只一点,慢慢来,有条不紊如同蜗牛般前进中,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痕迹和风景。

在铜井,人际关系简单,希望能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砥砺前行,让生活更丰富,耐心沉淀,在岁月中打磨自己。相信春花烂漫时,自会有美丽的蝴蝶成群飞来。

《致教师》读后感

陈雨

在这本书中,朱永新先生用问答式的语句挑选了一线教师写给他的疑惑以及他的回答,把相对抽象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思想具体化、实践化和生活化,让人特别容易理解。读了这本书,我想,在教育中,我们应当看见孩子、理解家长、平衡自己。

看见孩子的不完美

许多错误都会在成长的进程中得到纠正。比如,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就是在成长中不断地获取经验最终学会走路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完美的,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这是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无从改正了。错误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想追求完美,就必须首先注意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完善自己。——蒙台梭利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他们会犯很多错误,作为孩子身边的成年人不要怕“错”,要怕“不知错、不纠错”,但也忌讳时时刻刻批评和指责孩子的“错”,观察、且适时地帮助与指导更重要。留心观察儿童,就能发现每一处他们表现特殊才干的蛛丝马迹,珍惜孩子们每一次展露才华的机会。我们班有一个小调皮写字特别好看,我就经常夸奖他,还让他努力,告诉他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书法家呢,还开玩笑说以后他成名了记得给我写一幅字,后来发现他写字越来越好看了。我们面对不完美时经常使用强硬手腕,似乎这样叫做有规矩、有底线。我们让孩子不要看电视,不要打游戏,不要做这做那,就是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积极倡导。让孩子读有益的书,做有益的运动。一旦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运动,他们自然会远离那些不良的嗜好和习惯。想起我的弟弟以前也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没收手机,责怪埋怨甚至家法处置没有任何用处。后来叔叔婶婶就不再管理他的手机电脑,唯一的要求是每天晚饭后全家一起去跑步,去打羽毛球,每天雷打不动一个小时。再后来他自己爱上了篮球,自从他养成了每天去打篮球的习惯,游戏的诱惑便渐渐退场了。

理解家长的焦虑

一面想要给孩子快乐童年,一面随着周围的人一起鸡娃,这是现在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在矛盾的拉扯下激发了两种极端状态:丧偶式育儿甚至孤儿式育儿和保姆式育儿。丧偶式育儿和孤儿式育儿即父母中的一方把教育的重担全部压在另一方身上,或者父母把教育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到教育这样一项造就人的伟大事业中去,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做支撑,学校教育才有根。保姆式育儿则相反,家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成长。人们都在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近乎盲目地认为,只有现在过得不那么“幸福”,才能够实现将来的幸福。其实,幸福永远在当下。每个阶段的幸福体验都非常重要。人们在儿童时期所失去的快乐和幸福是无法通过后来的努力得到补偿的。成年人的梦想错误作用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循环往复了多少轮回,所以我们要反思:家庭到底应该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因素,远胜于遗传和教育这两大因素。于是郑渊洁提出家长需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的思想,我同意,毕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的缺点传给下一代,因此你就必须成为一个演员,适当地将自己的缺点隐藏举个例子,有些家长很喜欢刷抖音,不喜欢读书,但他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并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喜欢读书,于是只要孩子回到家他就开始表演,拿着本书看,时间长了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就形成了。再比如晚饭时间也非常重要,一家人一起吃晚饭所谈论的内容孩子都会听进去,如果家长总是谈一些格调低的话题,经常议论邻居、同事的丑事并以此为乐,那他们的孩子就无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于是乎,只要孩子在身边时,家长以身作则,将最优秀最积极地一面呈现在孩子的面前!

平衡自己的心态

读到“如何寻找教师生活的魅力”这一章时,惊讶于朱永新先生对教育对孩子呈现出的极大的虔诚和热情。但同时他也告诫老师们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平衡好自己得与失的心态。记得听于洁老师的讲座时她说过,教师永葆热情的秘诀就是有任何想法要敢于去做,去做了一定不能盯着一个结果,总是期待见效有用有意义老师当得很累,因为教育太多都是没结果的,也许有结果我们也看不到。

而对于一个老师而言,一旦心态失衡就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应该听洛克说一说我们若犯下教育上的过错将会带来什么:相对其他方面的错误来说,教育上的错误更不能纵容。教育上的错误就像一开始调配东西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第二次第三次再去补救,它们日后带来的无可补救的污点是整个一生都洗刷不掉的。教育上的错误是不能弥补的。成年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育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是教育为我们的生活添上第一笔色彩。如果我们要画一副画但是第一笔的色彩就是错误的,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种结果是即使后来怎么调试它终究是残缺的,第二种结果是它将会改变后来的色彩搭配。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应该看到对待教育应该有的慎重心态。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途。其实教育和医疗行业很相似,都是最考验良心的工作,引用《人间世》中的名言来说教育: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刻保持心灵洒满阳光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