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铜井小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发表日期:2011/6/7 16:39:5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67位读者读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幸福感,依据“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实际,顺应教育形势发展趋势,特制定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江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基础。凸显学校发展内涵,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内部管理,追求品质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创建品牌学校。
二、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定位: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琢玉文化氛围浓烈,办学条件设施现代,素质教育成果彰显,师生和谐幸福成长的市、区有较强影响力的百年名校。
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全区同类学校领先,单项成果全市排前,省内知名。
三、具体工作目标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发展潜能。
1、凸显师德: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结合学校师德建设实际,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师德学教活动,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保持良好的师表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优机制,争创市级师德先进群体,实现区级师德标兵评选的突破。
2、强化师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素质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学校工作核心。至2015年,专任教师的大专学历推进率达90%以上,本科学历推进率达60%以上。教师在提升学历的同时,还应提高专业素质,以课堂、课题为主阵地,苦练内功,由“单一型”教师逐步转变为“复合型”教师。
3、名师工程:借助各类平台,全面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群体和一批市、区级名师。五年内,要实现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的重大突破,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比例达教师总数的30%。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
4、青年教师培养:花大力气对学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打造。未来的五年内,对工作年限10年内的教师借助“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师德师能、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班主任管理等诸多方面积极展开全能培训,以集中学习、研讨,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教研、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至2015年成长为区、校级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成为学校中坚力量。
(二)严格科学管理,提升学校管理精致程度和发展效率
1、完善制度:依据学校发展实际,结合新形势要求重新修订、完善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铜井中心小学章程”,全面促进学校民主化进程和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竞聘方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全面优化学校内部岗位设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促进校园和谐。
2、特色发展:(1)琢玉文化:深入挖掘“琢玉”文化的内涵,积极寻求“琢玉”育人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积极开展以“琢玉”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着力营造学校、班级琢玉文化氛围,打造学校“琢玉”品牌,丰厚学校办学理念,构建较为完善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琢玉”校本课程体系。(2)艺体特色:巩固小篮球教育成果,积极谋求艺体发展新空间。小篮球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技水平,提升学校影响力;科技教育瞄准突破口,进一步彰显成果。
3、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教育平台和管理体系,未来五年,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设并充实各学科网络资源库和互动平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建设好数字化校园。
4、办学条件:未来五年里,学校办学条件需进一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与江宁现代化建设同步,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据办学规模和班额数,对学校教室进行全面预测和核定,及时增添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用房和教辅用房。未来五年中,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艺术的园地,文化的窗口。完成校史馆二期建设工程,争创市级园林式校园。
(三)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
1、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以德立教,以德立校。认真研究新时期教育对象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增强时代感,确立新思路,努力在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要在德育总目标统揽之下,针对学生不同学龄段的特点,根据主要节日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在校内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氛围,校外要形成“社区——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多方配合,形成合力。争创市级德育先进学校。
2、教学教研: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流程,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实行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新颖性;三是优化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形成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未来五年内,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力争保持在全区上游方阵。
3、教育科研:增强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着力提高教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上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教科研助推教师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创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较为完善的各级集体课题研究体系和个人课题研究网络,巩固市“个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果,深入实施“课改、课堂、课题”三课联动机制,使课改更科学、课堂更有效、课题更实在。建立校级“菜单库”,争创市优秀教科室和区级教科研基地及教科研先进学校。
(四)加强校园法制,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1、党建工会: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每个党员自觉成为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中的“排头兵”、“示范岗”和“一面旗帜”,争创街道先进基层党支部。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
2、法制安全: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学教活动,加强师生学法、普法、用法教育,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和意识,以丰硕的教育成果争创区级“六五”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积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安全育人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全面提升学校的安全防范水平,营造安定的校园治安环境。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全面提高安全防范措施,消除隐患,营造良好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争创“江苏省平安校园”。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