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

2011年教师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1/12/26 12:56:1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568位读者读过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4

听课

地点

五(3)

听课内容

小数乘整数

授课人

张道林

听课、评课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教者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教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根据经验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例1时,教者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用数学周记的展现,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是8个0.1,8个0.1×3=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理由说明计算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教者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听课人:王明连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2.20

听课

地点

本校

听课

内容

学校考核课

授课人

高年级六位数学教师

听课、评课反思

近两个星期陆陆续续听了高年级六位数学教师的考核课,想法颇多,现就这一活动作一整体反思。总体感受每位教师都很重视此项活动,做了不同程度的准备,使参与听课的教师都有收获,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运用了媒体辅助教学,六(3)班的教师虽然年纪较大,仍能注意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教学过程轻松、高效,设计了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通过游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可能性的意义,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使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感触很深。六(5)班的任课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也使学生深刻明白了学习百分数的实际生活意义,注意了百分数与百分率、百分比的联系与沟通,效果很明显。五(2)班的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学生兴趣较浓,对于如何取商的近似值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六(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能熟练进行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完成了知识的重组和建构。五(2)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交式统计表的填写,能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问题的处理。六(4)教师由旧知引入新知,过度自然,有效果,通过学生的自悟,教师的引导,知道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学生掌握的较好。

回顾这几节课,客观的说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一、教师钻研材料不深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教材知识体系前后的编排意图不清,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什么?如何把新知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完成学生知识的重组和建构,教师缺乏整体的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听课,发现我们有些老师还在用老的数学方法进行“讲”课,新课程的精神体现不够充分,学生学的不灵动。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教学程序简单化了,缺乏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感悟,内化。没有了经历、体验、探索,就无法体现《标准》中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缺少了一点数学的味道。

二、媒体使用效果不佳

随着教学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的使用及作用越来越被大家认可,我也深深的感受到媒体介入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目前来看,自制课件的较少,主要是使用教材的配套课件。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配套课件很好(最少我这么认为),声音、图像、动画俱佳,如果运用到位、准确、适时,定能发挥其作用。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课件不熟悉,操作不熟练,以至于在上课时,没能发挥课件的最大功效,我想最起码我们的教师上课前把课件要播放一遍吧,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对课件进行调整吧,所以在听课时,感觉部分教师为课件所拖累,课件虽好,但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三、年轻教师值得期待

在考核过程中,听了一节艺术课,本学期听了这位教师的两节,印象颇深,想法颇多,进步非常迅速。虽然教师从教不久,但充满激情,他的激情感染了学生和听课教师。充满活力,充满了对课堂的敬畏(我认为这种敬畏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课堂是什么?不能单纯理解为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我们的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关注生命的成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农村的孩子从小受到这么专业的艺术熏陶,他们是幸福的。如果这位教师继续这么努力,可能在5年以内,就会在这个学科脱颖而出。如果这位教师一直饱含激情,充满活力,充满敬畏,一定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

听了课,想的很多,词不达意。客观的说我们的课堂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问题不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勇气直视问题,有没有决心去解决问题。此反思,只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就事说事,绝无恶意,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听课人:戴军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14日

听课

地点

五(2)

听课

内容

梯形的面积

授课人

黄志花

听课、评课反思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之处有: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听课人:魏修霞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14

听课

地点

六(4)

听课

内容

分数乘以分数

授课人

侯玉亮

听课评课反思

一、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设计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引入阶段,在情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展开阶段,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二、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分数乘分数》一课,从情景入手,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示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课堂的“展开”阶段,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 ——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评课人:王传礼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28

听课

地点

铜井小学

听课

内容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上)P.79-81

授课人

刘道喜

听课、评课反思

这节课总体感觉较好,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这节课准备比较充分,考虑问题周全。

教者能从学生的角度逐层提问,并预设可能性的答案。因此,在课堂中,教者能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回答恰当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也就显得有生气、有活力了。

2. 提问的方式比较科学。

如:在开始的引入部分,教者通过恰当的提问:你想用试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有利于调动学生摸球游戏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生“数学试验”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 教态大方自然,有利于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一直面带笑容,学生感到很亲切,敢说他们想说的话,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4. 板书设计合理,有根有据

教者的板书都是全班同学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有根有据,学生也易于接受。

另外:在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巩固练习时,能有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板书,自己判断。

不足之处:

1.对学生试验结果处理不到位,分析层次较浅。

如:教者仅仅停留在各小组是“白球赢了还是黄球赢了”的浅层面讨论游戏公平与否,没有让学生学会用一种整体的、全局的眼光看待试验结果。再如:对于第一个试验结果,教者没有结合试验数据及时渗透白球摸到的可能性大约是黄球 ......

                                                 

评课人:蔡大河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11月18日

听课

地点

四(1)

听课

内容

黄果树瀑布

授课人

张荣

听课、评课反思

整堂课,教者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一、学生为主

1、在教学伊始,出示了一些声音的词语,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词语的特点,学生也从词语中发现了共同点,并且能够从这种共同点中读出声音的变化。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找一找书中是如何说的,很自然,学生就找到了“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一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句,整堂课也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朗读和讲解,教师并没有机械的指出这句话,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在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找作者看到的和听到的句子。在对听到的句子“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理解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理解“人喧马嘶”和“喧嚣”的大小,同学也说得很好,通过句子的朗读理解意思,教师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词语,学会学习。

二、教师为辅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在这堂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在让学生理解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是从远至近之后,教师问了一个“那我们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读呢?”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快的说出齐读,因为声音响亮,也有学生说男女生分开读,女生读远处的声音,男生读近处的声音。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从声音的高低来判断读的方式。

2、在“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这一句是的“泻”的运用时教师并没有生硬的说可不可以用其它的词语,而是自己领读了一遍,把“流”字带了出来,学生一听就听出了错误,教师顺势引出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泻,不能用流呢?”学生也从字的意思和黄果树瀑布的气势上用“泻”的原因,理解不生硬,很自然,教师的引导方式也很独特。

 

                                                  评课人:陈  卫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10月12日

听课

地点

铜井小学

听课内容

6AUnit3 It was there

授课人

许  华

听课、评课反思

    许华老师执教的这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前准备较充分,教师的语音清晰、语调得当,另外教师的表情亲切,教态良好,有亲和力。从Free talk中复习了前两个单元所学习的内容然后自然导入本课的课题,由询问生日这一旧知着手,引入新知was\ were及句型的教学,从视觉方面着手,利用照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根据心理学研究,人对初次接触的材料具有很深的印象。所以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流畅,能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思路清晰      

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分割,本课内容适中,难易程度相当,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能够很好地互动。教学思路也很清晰,学生学得很容易,自然本堂课气氛就活跃很多。新知来引入新知,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来引入句型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操练,操练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有小组间读,小组成员开火车读,同桌间的操练等,操练的很到位,值得我学习。

2、教态自然

许华老师能够在课堂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利用教室为素材,把本课的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教师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接下来就是,巩固该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所做的课件flash操练句型,根据录音内容回答问题,跟着录音读课文等,这些虽然都是传统课堂,但是不是所有传统的都要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不需要做秀,教学效果也同样非常重要的。,创设情景,请学生自由操练,一方面通过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现出老师只是处于指导地位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技能和知识的整合

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虽然听、说、读、写是不同的技能,但在英语学习和人际交往和交流中是相依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学时要寻找在某个活动中的多种教学技能的整合如听做、说唱、视听等。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觉得李许华老师的这节课有两点完成得不够到位。

1、板书可规范些。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堂课所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在课堂上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写好规范字,标点符号也不能遗漏。

2、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本堂课中,教师扮演的绝大部分的角色,这样会失去本节课的真正意义。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之间多互动,多交流。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需要整合,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得以巩固。同时听、说、读、写是提高知识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如教学单词,要始终坚持先听说后读写,巩固时又安排读读、听猜、看猜、数数、听画等与多种技能结合的游戏,杜绝单纯的传授、讲解语言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具有协调性、整合性,因此教学时也应提倡整体性、综合性,让英语教学更丰满、充实。还有在其他一些细节方面可再推敲一下,以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希望许华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多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评课人:陈文娣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9.27

听课

地点

三(4)

听课

内容

三袋麦子

授课人

陶传宝

听课、评课反思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评课人:戴则根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月11日

听课

地点

一(3)班

听课

内容

ie üe er

授课人

魏小青

听课、评课反思

魏老师上完本课《ie üe er》,感觉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能够接受,学起来较轻松,因为在教学时老师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教学中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猜谜、小组合作等;多采用表扬、鼓励、奖五角星,小红旗等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ei 和ie是两个容易混淆的韵母,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寻找办法,这样的方法很值得学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方向。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复韵母ie ue ,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 ,yue;3,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ie ue组成的音节。 根据教学内容,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读卡片,做游戏,课件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在本课教学中,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创造了一个拼音王国,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在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富有幻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中绕有兴致地拼读 ie üe er的音节。每一个环节紧紧围绕“拼音王国”这个主题的,加上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儿童化,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及鼓动性。可以说情境教学是贯彻始终的,而且也是很成功的。

二、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谈话交流,充分发挥想象力,走出了为教拼音而教拼音,把拼音教学与语言学习割裂开来的误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这也是新教材对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之一。

今天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故事是:复韵母小ie非常想成音节,于是小e就对小i说:“小i弟弟,你快想想办法吧!”于是小i弟弟来到花果山,请求孙大圣帮忙。孙大圣答应只帮小i这一次,于是孙大圣把小i变成了大y,这样大y和小e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e。由于故事比较生动有趣,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记得也就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思考,多想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得知识.。      

    在这节课上,我还存在不足:应突出讲练结合,如ve见到j q x 要省写两点,但见到n l就不用省写,应该在课堂上出示习题让学生练练,或者是出示相关音节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掌握地更牢固。

 

 

 

评课人:董洋洋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月1日

听课地点

二(6)班

听课

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课人

周翠

听课、评课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课型的教学,很多教师称之为“鸡肋”,教者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无味,可是放弃了不上又觉着可惜。这种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听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这节课的启发,我觉得,要上好这种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站在学生角度,简单一些。

《培养3》中有许多对于朗读和背诵的正确姿势的要求,周老师上课时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没有把他们当做二年级的小朋友看待,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对于新的知识需要很简单又重复的学习,对于复杂一点深一点的知识,要给他们长一些的时间去练习去思考,让他们想通。

2. 游戏、趣味、活泼、欢快。

3. 由于这是周老师第一次教二年级,所以她并不了解原来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并不像高年级那样“互相了解”,二年级的小朋友并不明白我所说的话,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涣散,必须使用一些奖励、比赛的机制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他们也不至于讲话开小差。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他们达到目标,尽管过程中没能做到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吸引小朋友,那么奖励和比赛就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评课人:葛   婕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13

听课

地点

多媒体

听课

内容

混合运算

授课人

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上午我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基础上安排的。例题呈现的仍然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联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和理解其运算顺序,并独立地进行计算。朱老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把计算和应用联系起来,加深先算除法的印象。沟通两节课所学内容,为学习复杂的混合运算作铺垫。

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他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形象地利用金字塔式图标表示出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数形结合,重点突出。在引出小括号知识时,能利用学生知识冲突,很自然的使学生想到怎样解决,从而介绍小括号的作用,设计较巧妙。

不过也忽视了一些细节,对于两步计算脱式教学的具体格式没有强调和重视,结果出现了一些意外。例如: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题中不单纯是加法、减法,还有乘法、除法时,按照运算的顺序先算的部分让学生先用直尺在下面画一条直线,目的让学生在第一视觉内就能发现运算的顺序;其次书写的格式,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重点是教师的板书;在此,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单位名称的书写和答句的完整程度。

在板书过程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算式时,如能将先运算的除法,用红色标记标出,那么学生在总结运算规律时则相对轻松、容易,利于学生掌握规律。学生在学习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本节知识,接受起来相对轻松,运算准确率较高,但由于审题不够认真,容易看错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计算过程中易出。

                                               

 

评课人:古德文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9

听课

地点

自然实验室

听课

内容

《找规律》

授课人

方正霞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方正霞老师上《找规律》一课,例1的盆花、彩灯问题解决都比较顺利,当解决彩旗时执教老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习的方法自己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生1:21÷2=10(组)......1(面)

    师:是除以2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21÷4=5(组)......1(面)

    师:到底是除以2还是除以4?

    聪明”的学生已经发现老师要的不是除以2而是除以4,于是异口同声回答:“除以4!”老师高兴地笑着说:“对了,彩旗是4面一组,应该除以4。”

[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不同的想法或错误的思考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引导。

    我们都知道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方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彩旗是几面一组”的问题上有分歧,我认为此时该分别让两位学生说说他们“除以2”、“除以4”的理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是2面一组的话,那么第3面应是红旗而不是黄旗,但图上第3面是黄旗,所以彩旗的排列规律是红、红、黄、黄4面一组,应该除以4而不是除以2;本课教学开始出示例题情境图时,老师曾问:盆花、彩灯、彩旗分别是怎么摆放的?有学生回答:彩旗是按2红2黄的顺序排列的。这正是解决彩旗“几面一组”的最佳时机,重点引导学生把这一问题理解清楚,那么到后来解决“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就不会出现案例中的情况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往往学生的“问题”引导好了就能生成更多的精彩;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评课人:衡华丽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11.18

听课

地点

铜井小学

听课

内容

《走进聪明屋》

授课人

张荣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上元小学张荣老师的一节品德课,感触颇深。

   张荣老师上的是二年级的课,内容是, 《走进聪明屋》。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非常好,充分体现了品德活动化教学的特点,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体验、认知,从而得到发展。正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言“品德也可以上的像童话似的,真精彩有趣!”这是一节值得我们品德老师学习的好课。

   这节课的闪光点有这样几处:一是教师的设计独具匠心。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表扬学生是个聪明的孩子,引出聪明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去寻找进入聪明屋的四把金钥匙,其间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整节课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认知是主动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二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到位。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个个活动很有特色,既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教师所设计的课件也使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可亲,激发了情感。三是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很强,方法灵活,能随时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用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注意听讲、按要求参与活动,极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秩序,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品德。

 

 

 

 

 

 

                                        

                                                   评课人:黄志花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18

听课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听课

内容

5.家

授课人

董洋洋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上午听了董洋洋老师上的课《家》,这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第5课,全文短而精简,仅两节六小句,前四小句为一节,写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家,通过前四句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家”的初步的内涵,为第二节的学习起到铺垫引领的作用。后两句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旨在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这个伟大的大家庭。

我听了本节课,有这样的感受:

1、创设了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董老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做到教学在心中,一切活动胸有成竹从而达到课堂上教学各环节、流程的安排轻松、自如,她以亲切的微笑及鼓励的话语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把握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课堂上能不加吝啬地使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重视低年级学生的字词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董老师的课始及课尾都重视了字词的教学和巩固训练。将识字教学与写字巩固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评课人:侯玉霞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2日

听课

地点

本校一(1)

听课

内容

数一数

授课人

衡华丽

听课、评课反思

     对于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大多已接触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的小朋友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数数的方法,并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开学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新的校园环境比较好奇,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而不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待小朋友们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此时小朋友会说:“有1面红旗”、“有7只鸟”、“有4个垃圾桶”等等,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发问:“同学们真聪明,数得很好,图上那么多东西,哪些数了?哪些没数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既不多数也不少数?”学生会说:“数了的用手盖住”,“数一个做一个记号”、“编号”,还有的学生说:“从上面数,再数下面的”这些想法都很好,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问“红旗有几面啊?”,“单杠有几个?”……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数完图中的数,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
      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评课人:嵇世香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9.23

听课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听课

内容

金蝉脱壳

授课人

俞龙福

听课、评课反思

《金蝉脱壳》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者在教学中给我体会比较深的有两点:E7M    小学资源网
一、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E7M小学资源网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教师在教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E7M小学资源网
二、注重教材整合。E7M小学资源网
    学生在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们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们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是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于是请同学们诵读练习2, 这样,既强化了对观察的理解,又节省了时间。

 

 

 

 

 

 

 

 

 

 

 

 

 

 

 

评课人:嵇 阅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11.11.17

听课

地点

操场

听课

内容

技巧前滚翻

授课人

戴勇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戴勇老师的体育课,这堂课叫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动作示范。戴老师上的是技巧前滚翻课,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他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戴老师的每次示范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所以,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评课人:李天成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21

听课

地点

 

本  校

听课

内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授课人

侯玉昌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侯老师一节“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课,使我受益匪浅。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课题思想,教学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具体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思想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创设一个现实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本课教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现实情境,让现实依据情境中信息之间的联系,主动发现熟悉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转化为数学,使学生对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以及怎样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有了一些体验。

2、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计算教学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让这节课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现数学的价值。侯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3、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的语音具有亲和力,课堂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发展不同见解、展现自我、张阳个性的时间与空间,创设民主、平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学生由以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敢想、敢问、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评课人:刘道喜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26日

听课

地点

五(3)教室

听课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

授课人

蔡连山

听课、评课反思

蔡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精彩,扎实而又有效,不仅注重的朗感悟的训练,也注重的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蔡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是我们年轻老师所羡慕的。听了蔡老师的课,我更感觉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上课伊始,教师从对课题的质疑入手,引起学生深入阅读的愿望。简单的问题像“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当场解决了,把有价值的问题留下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提倡。老师始终要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随着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标明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同时练习朗读,一举多得。尤其是词语的理解,因为在句子中有了具体的语境,便于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注意防止错误。像“栖”,让学生注意到形声字的例外情况——不要读半边字,又借助“鸟栖虫居”的结构方式猜“栖”的意思,做得很到位。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抓住写了哪两件事,降低了难度。在学生概括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基本方法,因为主人公都是法布尔,所以只要说清他“干什么,结果怎样”就行了。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是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名回答前,最好能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同学互相说一说,扩大训练面。

这一课的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阅读方法。老师把这种方法分解成两种技能来培养:(1)怎样寻找关键词语。在学生自己初步领悟的基础上,通过原文与删去关键词语的句子比较,体会哪些是关键词。(2)用批注的方法概括人物特点。这一步不是简单地概括出一个词语,而是有一个入情入境、想象、推理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对法布尔的痴迷精神感受得比较具体和深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概括得比较确切。    

                                              评课人:倪筛琴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时间

9.27

听课地点

三(4)

听课

内容

三袋麦子

授课人

陶传宝

听课、评课反思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17

听课

地点

五(3)

听课

内容

小数加减法

授课人

张道林

听课、评课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张老师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尝试计算的环节,老师没有急于讲授或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汇报,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我们也总说要放手,可是却放不开,生怕学生偏离自己的设计,不能按自己既定的方案落实教学目标,结果形式上是学生在探究,实际上老师并没有放下手中牵着学生的那条线,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走。放手需要老师转变观念,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服务。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使得多数同学都能够理解,但课堂上也有同学虽然小数点对齐了,但数位却没有对齐的现象,在后面的改错中,可以增加一些这样的练习。另外可适当减少前面复习练习,为后面的练习留一些时间。

 

 

 

 

 

 

 

评课人:王根妹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30日

听课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听课

内容

15、艾滋病小斗士

授课人

蔡年山

听课、评课反思

蔡老师的《艾滋病小斗士》上得扎实有效,这样的课堂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我们听课者也收获颇多。

首先突出恩科西的“不幸”。学生找、读描写恩科西的“不幸”的句子,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终于”“轩然大波”等重点词的意思。这样学生知道了恩科西的不幸主要表现在:1.在六月一日儿童节那天,他离开了人世。2.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注定了即将死亡的命运;3.在年幼时失去了母亲,缺少亲情;4.受到别人的歧视、冷落,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生朗读时对恩科西充满了同情。

其次突出恩科西的“顽强斗争”。在教学时,蔡老师不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默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非常实在。学生读书思考:“文中从哪儿看出恩科西是艾滋病的小斗士?”学生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老师抓住第3自然段中的几个数字、竟然、挺等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学生都能感受到恩科西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补充习题》上的写话练习,蔡老师设计了这几个场景请学生想象写话:当疼痛袭来时,恩科西              ;每天,面对一大把一大把难吃的药片,恩科西              ;恩科西的身上扎满了密密的针眼,当医生又一次举起针筒时,恩科西              ;……这个写话练习降低了难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不仅有恩科西的动作,还有他的想法等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到恩科西的顽强。

学习2、3、4自然段时,蔡老师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先让学生自己模仿、思考,接着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来概括,这样的指导实实在在。

纵观这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悄悄地成长着,这无疑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五(5)班学生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评课人:王明江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1日

听课地点

六(3)

听课内容

方程

授课人

王传礼

听课、评课反思

在方程这节课中,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每一步都很明确,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方面。王老师在解题和板演的过程中很注意指出规范的解题步骤,在每一次解题过程中都特别指出,如写上解写上答等,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就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王老师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位,该强调的也没有强调,在这方面应该多注意。

还有就是在做题方面,王老师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批,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而且学生在自己订正的过程中进一步对解题过程有了一遍加深,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王老师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也是非常巧妙的。在刚开始时从学生已知的题目入手,层层深入一点一滴的加深,让学生逐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逐步的建立知识之间的台阶,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王老师开始时就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因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过程是老师无法取代的。王老师就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将学生的原有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整堂课中邢老师恰当的体现了并给学生说出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如在解方程时,通过两个方程之间的比较,体现了数学中的整体代元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告诉学生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评课人:王正梅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11

听课地点

四(2)

听课内容

加法运算律

授课人

王培宝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王老师一节加法运算律课,感受很深。从课堂的引入王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苹果为什么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课人:肖克友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时间

9.8

听课地点

四(3)

听课内容

但愿人长久

授课人

柳万才

听课、评课反思

听了柳万才老师的《但愿人长久》,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设计的很精巧。他带领学生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最后用诗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1.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非常精心和精美。柳万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这堂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其实月亮并非人,无所谓有情无情,苏轼埋怨月其实是在怨人,大家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难以聚首,这埋怨,饱含诗人思念的惆怅与伤感。”“既然人生总有难免的遗憾,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呢?苏轼用诗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独具匠心的语言,为学生做了最好的语言示范,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享受,学生经常在这样一种语言的环境中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享受到美好的语言带给人的幸福感。

2.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引领学生享受语文。课堂中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实际,适时地给学生输送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借月抒怀的诗句,谈话交流。整节课书声朗朗。课的结尾还不忘关照学生去关注古人吟咏月亮的诗句以及让学生去唱,可 以说是一种对语文的享受。

3. 阅读对与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还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柳万才老师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概括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圈词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评课人:谢道祥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14

听课

地点

五(2)

听课

内容

梯形面积计算

授课人

黄志花

听课、评课反思

黄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发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归纳选优;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拼、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为了学生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 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教师实施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的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其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评课人:严荣祥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12.6

听课

地点

五(3)

听课

内容

Unit 8 A camping trip

授课人

戴则青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我听了戴老师的一节考核课,课题是《A camping trip》。听了这节课,我有如下思考:

     本课主要教学句型What do you/they have? What does he/she have?及其答语,以及课文。主要通过一副营地的图片引出a camping site再问同学能在营地做什么,最后引出学生需要些什么。使用已学过的句型What do we need?,很自然地引出B部分的单词,学生容易理解,兴趣很浓,掌握得也不错。

    在通过老师和学生手中已有的图画,很自然的就能引出句型What do you have?等。这时学生练习起来就不觉得晦涩难懂了。

    本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充实,难点也较多。首先,What does he/she have?及其答语这个句型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牵涉到“第三人称单数”这一语法点,是个教学难点;其次,课文中有许多语言点,牵涉到许多生的单词和词组比如hill, tent和tins of chicken and fish,所以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不过,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渗透,学生还是能克服这些难点,同时课文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有:

    1. 大环节清晰:首先处理单词和句型;其次分散课文中的难点——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单词和词组;最后,回到课文。

    2. 难点分散巧妙:通过告诉学生老师要去野营,让同学们猜猜野营时需要的东西,从食物到炊具,从吃饭后使用的洗脸毛巾到睡觉所需的各种用品,为接下去的课文教学作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理解课文。

    3. 语音教学穿插到单词教学:在学习单词的时候注重单个元音的发音,不断的提醒与纠正。

    4. 有练习巩固新学内容:在学完句型What does he/she have?及其答语后,让学生做了一些针对性的题目,用have 或has 填空。及时巩固有利于学生对新句型的掌握。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生词逐一呈现,并强化巩固,很清晰。                     评课人:叶彩霞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10月26日

听课

地点

六(1)

听课

内容

姥姥的剪纸

授课人

侯慧玲

听课、评课反思

本堂课老师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思一边想像,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展开过程中,老师敏锐地捕捉了好几处课文中的"文化细节":神、无所不能、熟能生巧……特别是在“耍赖”“挑剔”“刁难”“调皮蛋”这些词语上的敲打,让我们每一个人跟随着作者读出了童年的“心梦之境”。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深刻含义。老师先让学生读第六自然段,理解“姥姥的手指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知道姥姥的手指就是剪刀,两者已合二为一了,最后归结为这样就叫“熟能生巧”,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老师抓住剪纸,在投影上打出三幅牛兔剪纸图,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去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老师出示教材原文中的一段话,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我感觉到自己的眼角润湿了,亲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我想这正是我们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评课人:余龙福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12月6日

听课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听课内容

认识钟表

授课人

衡华丽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上午,我听了衡燕花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这节课显示了衡老师扎实的基本功。那精致的语言娓娓道来,把学生带入游戏王国环游了一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听课的老师深深叹服。

本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衡老师首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接着在讲解认识钟面的时候,大纲上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针和分针,学生以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了由“时针”、“分针”两种针组成,小朋友还自己介绍了两种针的名字和特征,这时衡老师及时表扬孩子的知识丰富。

接着,衡老师采用请喜洋洋与灰太狼走进课堂的游戏方式来巩固学生对整时掌握。

另外,在课上衡老师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解决灰太狼问题的形式,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且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接着,设计了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的游戏,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有动有静,有学有玩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听了刘老师课,我学到了许多:

第一、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点。

第二、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多让游戏走进数学课堂,让他们学得有劲,学得扎实。

第三、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尽,老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评课人:余立英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15

听课

地点

四(2)

听课

内容

4A Unit 2 In a toy shop A

授课人

严华炜

听课、评课反思

    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四年级英语课。他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以下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反思:

 一、亮点:

    1、教师亲和力强,师生互动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教具精美、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3、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5、课堂几乎以全英方式呈现,努力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英语。

6、利用学生的信息叉,操练充分到位。

7、注重湛透中西文化差异。

二、不足:

    1、评价应该贯彻整堂课,摘苹果的方式很好,但可惜没有贯彻整堂课。

    2、课文跟读方面较不到位。建议:把课文放在导入部份。

    3、提问、朗读等可以采取多样化形式,如小组、个人、全班、男女生、开小火车、齐读、自由等,切勿一直采取齐读,否则可能无法体现个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一直重复:“Yes, it isn’t.”

三、建议:

    1、在拼拼图的时候,其实可以让当天生日的学生来拼,第一可以使他快乐,因为他有了生日礼物。第二,会使这个环节更加具有有效性。

2、单词的认读较不够。建议:可能让学生在读后,找找单词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或者书空单词。尝试背诵单词。(这个要求可能有点够高)

 

 

评课人:袁   敏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18

听课

地点

三(2)

听课

内容

3A Unit 8 Let us go to the park  A

授课人

李兆庆

听课、评课反思

   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李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体会和感想。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李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让学生自己先找出生词,新句再共同学习。这堂课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教态自然,和蔼可亲,表情丰富,轻松、愉快、活泼;

2、英语词语丰富、语言流畅;

3、善于利用多媒体和演,唱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

4、板书设计整洁美观,主题突出。所有这些都是她们讲课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创设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诸如,图画、简笔画、录音、肢体语言、多媒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在情景中讲解语言知识能突出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明白了努力方向。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去思考,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英语课?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

 

 

评课人:袁   敏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24

听课

地点

竹山中学

听课

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授课人

王红梅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在竹山中学听了东山小学王老师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王老师用友善用脑和尝试教育的理念去上好这节课,很多值得我学习。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佳节”,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佳节”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教学第三板块话锋一转——“王维开心吗?”请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答案: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诵读诗句,使学生能很快走入诗人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学生了解到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此时诗人思亲、思乡之情跃入情怀。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指名让远离亲人的学生谈寂寞、孤独、思亲,第三次拨浓了诗人思乡情怀。在比较、对照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切体验。紧紧扣住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日思夜想的思乡之情又通过老师导说、配乐朗读、配乐吟诵,也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之情达到高潮。

三、拓展延伸,突出诗文主旨

思乡之情乃是所有中华游子共同心声,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

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上课,对一线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在教学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找准方向,不断探索。

 

 

 

 

评课人:张静静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9.26

听课

地点

五(3)

听课

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

授课人

蔡年山

听课人

赵林喜

听课、评课反思

教材简析: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听课思考:

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老师请了一位平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本堂课教师还进行了学法指导,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评课人:赵林喜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27

听课地点

天妃宫

听课内容

《萤火虫》

授课人

钱海萍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我听了钱老师的《萤火虫》一课,她为此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辅助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夏夜”的情境,给教学增添了不少“美”的色彩。下面就这节课进行的评课反思。首先是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一、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

在导入时,钱老师通过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夏天夜晚的情境。首先,让学生聆听一段《月光曲》的旋律,提问学生:这段乐曲仿佛把你们带到了什么时间和什么地方。听完后,很快就有学生说:“这段乐曲把我们带到了一天的晚上,好像是站在一个美丽的湖边。” 之后,老师说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夏夜,满天繁星,非常漂亮。这么美丽的情景,还引来了一群特殊的朋友。”这时,出示一个谜语引出课题——萤火虫。短短的几分钟,便使学生进入了音乐世界,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中,使得紧张的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运用课件将唱游溶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夏夜,然后用出示谜语的方法引出上课的主题,激发起他们的学唱兴趣。之后,在节奏训练时,采用了师生互动:学生按节奏朗读第一段前半部分歌词——师朗读后半部分歌词——生按节奏朗读第二段歌词这一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歌曲的节奏,还对每段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有所了解。然后,通过师生接龙学唱的方式,有目的地把歌曲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指导,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节奏和音高。最后,再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运用简笔画的直观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老师不仅能引导学生利用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高低还运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画出的点子图、线段图等描绘出歌曲的旋律线,让学生现象直观的把握了歌曲的旋律走向,很快学会歌曲。

不足之处:

一、歌曲第一段的后半段一开始有一个弱起的地方。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及时提醒学生们注意,所以演唱过程中,有的时候学生唱到这里时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准确。

二、创编环节中,老师请学生将旋律改成3/4拍之后,与4/4拍的旋律进行了情绪对比。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进行了小结。这时,在解释3/4拍所能表达的情绪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不够。可能给学生在理解方面造成了一些困扰。

 

 

 

 

                                                                                                                          

 

 

评课人:赵启凤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09.20

听课

地点

一(4)

听课

内容

《j  q   x》

授课人

侯玉霞

听课、评课反思

 去年我也教了半年的一年级,说句实在话,拼音并不是侯老师喜欢教的内容,因为整个拼音教学结束后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老师还要花一定的力气去巩固复习,烦琐而没有味道。让侯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jqx与ü相拼的规律,讲了又讲,学生依旧一错再错。今天上这节课在完成了第一环节之后,重点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侯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上j-i—ji   j-ü-ju,板书后让学生自由拼读,这时有些细心的孩子就发现了:“老师,你写错了。”侯老师吃惊地说:“是吗?”,其他的小朋友也是眼巴巴地看着黑板,看看老师哪里写错了,见侯老师没有说话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趁这个时候侯老师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说老师写错了呢?错在哪里啊?”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jqx与ü相拼时怎么去掉了ü上的两点。”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ü而是u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侯老师说:“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老师到底写没写错。好吗?秋天来了,大个子j,中个子q,和小个子x要到东洲公园游玩。韵母ü听说了,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你们看看,这个ü的眼泪都出来了。jqx看见了,说:“想和侯老师们一起去也行,不过得把你的眼泪擦干净。”“好的,好的!”ü高兴的说完,就擦干眼泪和jqx拉起了手。”侯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于是让他们齐声回答老师黑板上写的错没错。在一声响亮的“没错!”声中,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于是侯老师让学生认真拼读后,继续讲故事:韵母u听说jqx要去快活林,也闹着要去。jqx说:“不行呀!你看,小ü擦掉了眼泪和你长的一模一样,要是侯老师们带你去,就分不清你们俩了。你还是让别的声母带你去吧!”“好吧!”u又去找别的声母了。所以呀,jqx是不能和u在一起拼的。这样jqx与ü相拼的规律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了。

   尽管现在仍然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好,但是侯老师发现只需侯老师稍微提醒一下,学生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评课人:周  翠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年9月30日

听课

地点

六(2)班教室

听课

内容

体积单位的进率

授课人

戴军

听课、评课反思

戴老师的《体积单位的进率》这课,很朴实,但却引人入胜,越反思越耐人寻味,越觉其精彩。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不是在作公开课表演,而是实实在在讲数学,没有娇柔做作,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华而不实。一节课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最终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获得喜悦。并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班级内展示,谈谈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还注重知识之间的链接,整理知识结构。例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戴老师的课很精彩,不仅在上课的思路、上课模式或是学生的的课堂表现都是我应该学习和改进的。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探讨各自的方法。所以,在学生的探讨与教师的发问后,模糊点和难点都迎刃而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分配合理有序,练习题的梯度明显。口答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还不好,思维跟不上,原因可能是在探究的时候,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转化原理,只是把重点放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的探究上。后面的小组合作的练习都很到位,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很默契,完美的一课。

教学中戴老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充分的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贯穿了这一理念,学生得到的是一段知识,培养的却是一种思维的好习惯。

戴老师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很合理。教师的人格魅力极强,给学生和听课教师较大的感染力。教师仪态大方,亲切和善的同时又给人不怒而威的纪律执行力。充分让学生思考,学生总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总结出规律来。听完这节课令我受益匪浅。

 

 

                                                     评课人: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1

听课

地点

 

本校

听课

内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授课人

李宏彬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一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李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将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让学生学习,而这将算式赋予实际意义。动手分小棒的过程有效沟通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较为清晰地建立怎样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3个小朋友的相应表象,从而深层感悟竖式计算的算理。

学生一开始列竖式时学生总会用一步就完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产生这样的写法是因为对算理还不够清晰发理解。而只要学生会分小棒,并且体验到分小棒时先分整捆的,再分散的,这样比较方便,从而在竖式计算中也认可应从高位除起,十位有余数与个位并在一起再除的算法,才会分两层来除。

   我想以后我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过程中,我也会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得出先一捆捆地分,再一根根地分才能顺利地分完。然后将分小棒的过程引导到列竖式计算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个位上的数除不尽的情况下,应该从高位除起。接着再让学生探讨在个位上的数能除尽的情况下,是不是也从高位除起比较合理呢?带着这个疑问,可让学生再次分小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先一捆捆地分,再一根根地分更加方便简捷。然后我把这个过程引伸到列竖式计算上,引导学生得出列竖式计算,要从高位算起的算理。这个算理是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学生非常用以理解。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从个位算起的计算顺序,学生会很不习惯,也很难理解。通过让学生3次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数学计算课也一定会更有味!

 

 

 

 

 

评课人: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14

听课

地点

 

本校

听课

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授课人

张和香

听课、评课反思

 

    今天听了四年级张和香老师的一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人们常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今天通过张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非浅,今后我要多向张老师这样的教师学习,把自己点燃,照亮那些可爱的学生。

张老师首先进行了一组口算,运用小黑板做教具,引导学生用“想”、“勾零”、“口诀”的方法进行演算。学生很受感染,积极参与。张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有激情,课堂中运用了引导、启发、尝试、验证、小组合作、讨论、独立思考等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例480÷80  320÷80 同通过练习让学生找出规律,得出:每位数字后都有一个“0”,引出今天要学的重点——没有“0”的算术。

    教学中老师的追问让课堂平添了不少的精彩,通过例题让学生讲述例题讲了什么内容?又让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引出应当运用竖式计算,得出 523÷60。她又自己编了一套口诀:“一想”、“二看”、“三口诀”、“四要乘一乘”,想商在哪里?确定商几?看商的位置是否正确,运用口诀,四则要把乘的数写下来。通过她的这四点,通俗易懂的把这节课讲的淋漓尽致。后来的练习又是通过对例题的修改,运用小黑板,直接把例题中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改为“人数不得超过70人”,减少了抄题的时间。接下来,她有通过讲小马虎的作业,把学生做题中常出现的错误写下来,让学生指出错误,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做到引以为戒。最后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思考 523÷60  523÷62 引出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设下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预习新的内容。

  

 

 

 

 

                                                       评课人: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21

听课

地点

 

本校

听课

内容

 

认识6—9

授课人

衡华丽

听课、评课反思

 

  衡老师积极认真,精心准备,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运用展露无遗,特别是在快乐教学的体现上。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感爱学习的快乐。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老师安排的练习由易到难,层次清楚,先是基础练习,然后通过游戏、买东西等进一步提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玩数学、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进行练习时,老师设计了“填花瓣”“猜一猜”等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正是由于学生爱玩的天性,又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致盎然。

 

 

 

 

 

 

 

 

 

 

 

 

 

 

评课人: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1-18

听课

地点

 

本校

听课

内容

 

品德教学研讨课

授课人

黄志花、葛婕

听课、评课反思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把品德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品德课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人,成为社会中的人。

 

    我听了黄志花和葛婕两位老师的《规则 保障生活秩序》和《聪明屋》这两节品德教学研讨观摩课后,更多的是感动和收获。首先,两位老师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原则,构建了“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给在座的听课的老师真正上了一堂观摩课,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次,给学生留下了学习的空间。两节课,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资料。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从中了解到了很多有关“民族”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所以,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非常精彩,与老师配合的非常默契。充分体现了课堂主体的作用。

 

 

 

 

 

 

 

 

 

 

 

 

                                                        评课人:朱士青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28

听课地点

 

横溪小学

听课内容

找 规 律

授课人

刘  璇

听课、评课反思

    这节课是以例题的情景图导入,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刘老师在课堂上细致地指导,踏实、稳健、扎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时,刘老师展示了汇报的情况,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照顾到层次不一样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一个例子总结规律,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使课堂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

    2、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

    学生在预习教材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题情景图,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然后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作出判断。

    3、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喜羊羊、灰太狼的排列,红花、蓝花的排列”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评课人:朱维平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9月16日

听课

地点

南京长江路小学

听课

内容

一株紫丁香

授课人

陶玲

听课、评课反思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是篇值得反复呤诵的好教材。9月16日我有幸聆听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陶玲老师的一节优秀课例展示课,她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闪现着很多的亮点值得我去学习:

一:环环相扣,匠心独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教者、学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策划、组织和引导者,巧妙的构思、适当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地体现自主、发挥自主。
    本节课中,主要采取先抓重点小节,再辐射到剩余小节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每一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过渡、衔接,都显现出教者精心思考、细细雕琢的痕迹。课堂从不同的花名以及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曾学过的有关花的故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沙射影到紫丁香的模样,紧接着讲解“香”字,并将课题补充完整,在教中学习生字,这是我所应该学习的地方,新颖独特,并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形记住字形。课堂从“如果我是紫丁香,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这个问题,并将一句句、一段段出自肺腑的祝福语献给老师时,一幅满天星光下老师伏案工作的画面徐徐降落,一首歌曲《灯》的旋律缓缓奏起。音乐声既渲染了学生们的祝福,又洗净了学生们的疲倦;不但承接了前面所学知识,而且过渡到对“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这一小节的学习,真是一举多得,润物与细无声处。在如此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学、乐学,学得轻松、愉快。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环环相扣,匠心独运。

二:以生为本,挖掘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把学生真正地看成是有自由意志,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课文,体验真情。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教学时应以指导感情朗读为主线。教者针对此点,立足以生为本,采取多种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1、理解中读。教学第四小节时,教者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老师给自己提供了哪些帮助和支持。由此,不但理解了“挂牵”一词,而且激发出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课文朗读时真情自然流露。

2、自读自评。教者在教学中多次采用自读自评的方法,把读书的自主权交付学生手中。学生自评读得一般时,教者及时送上鼓励的话:还可读得更好,再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真情。

3、想象中读。教者在这节课中,经常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你想对紫丁香说些什么?”等。思绪无边,想象无际。儿童的想象十分丰富,在想象中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加深对朗读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训练创新思维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在此过程中,教者通过引导、理解、想象、说话等训练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人本与文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教学机智是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它体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闪现着教师智慧的火花。

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细致地解读文本,汲取陶玲老师的经验,课堂上情景交融,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创新理念,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创设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最真实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学中乐、乐于学!

 

 

 

 

 

 

 

 

 

 

 

 

                                                    

 评课人:叶宣娣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

时间

2011.10.25

听课

地点

铜井小学

听课

内容

五上《找规律》

授课人

戴  军

听课、评课反思

1.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合理择“法”。

学生学习首先要得到全面发展,在兼顾全体,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1)自主探索是基础。

课标中指出要让数学学习充满挑战性,结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的了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在学生理解了“周期”后就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顺流而下,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几吗?”

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此时就让他们小组交流,势必使那些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和盘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自主思考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我们需要走近学生,这不是简单的巡视,摆个样子,此刻正是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对教师预设的一个补充,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发现自己的遗漏。

(2)小组合作看时机

每个小组中都至少有2至3人有了思路时,我要求孩子们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里的小组合作、生生交流,不仅使孩子们统一了思路,也起到了让好学生对学困生的辅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优生提高自己的表达、分析能力,也给予学困生多次理解、强化的机会。

(3)适时追问切重点

对于汇报中出现的“100÷6=16……4”,我也是让学生先解释、评价,再逐渐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成“100÷6=16(组)……4(个)”的重要性,发言中我追问“这里的4除了表示还剩4个,还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剩下的4个,其实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而学生也在这层层递进的思考中更准确的说出了“小数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数部分的第100个数字是第17组的第4个”,至此为止学生的理解已经完全到位了。

(4)及时调控解难点

学生的层次不同,必然会出现突发问题,在将例题作为练习分析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的孩子将“两面红旗两面黄旗”这样的周期为4的情况理解为周期为2,显然刚才的例子中“142857”四个数学因为不同使得学生很好理解,这里却出现了问题。我没有分析说明,而是在全班提出了这种观点,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把之前说到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与旗子的颜色结合起来,“两红两黄的周期不是2,因为两红和两黄不是重复的啊,只有将两红两黄看做一组,接下来又是两红两黄这才是一次重复出现啊!”有理有据的分析让课堂中想起了自发的掌声。刚才出错的孩子被我再次请起,“现在你是怎么想的,能说说吗?”回答正确,难点解决,这样的生生互动、评价矫正,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也让不同的孩子都获得提升的机会。

2.在巩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设障碍,建构知识

练习中,为了让孩子们活用方法,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些图形如下图排列△○○□○○□……,你知道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与前面的题目不同的是,第一个图形并不在周期的范围之内,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学生却忽略了,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孩子们再一次认识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周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中建构数学知识。

(2)丰富算法,沟通知识

在例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后续练习:“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吗?”学生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并且清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有学生举手了,说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学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学生不太明白,我没有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先算一算,比一比两个算式的答案,孩子们发现结果相同后,再进行了思考,有孩子举手想发言了:“最后剩下的4个数字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我们可以先计算完整的17组数字,再去掉多算的两个,结果不变”,说得真好。其实这种方法中包含着运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这就是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自发的数学思考,很有价值。

(3)融入生活,运用知识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中既有“发展的南京迎青奥,发展的南京迎青奥……,你知道这样一直写下去,第2014个字是什么吗?”这样不复杂但亲切有趣的练习,也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拓展练习“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么2011年的元旦是星期几呢?”解决拓展题的时候难点已经不仅仅是找到周期,而在于合理的表示周期和计算出从头到尾的总天数。[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为一周期,合理准确的算出从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据余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课标中要求要求达到的“灵活运用”。

一课上完,在完成教学基础目标的同时,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提升。教师也随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断提升着自己。戴老师的课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吧。

 

 

 

 

 

 

 

 

 

 

 

 

 

 

 

 

 

 

 

 

                                                             方正霞

 

 

 

听课评课反思

听课人:蔡年山

听课

时间

9、23

听课

地点

六(5)

听课内容

爱之链

授课人

将昌武

听课、评课反思

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他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与朗读相结合,做到将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用外化的朗读表达促进内化的吸收。《爱之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运用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受。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疑导入”当把课题板出来的时候,就给学生齐读。在读的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谁与谁之爱?这爱怎么会链接起来的?开课就强化了读,在读题中让学生能及时吸收爱的信息,初步感受这爱并不平凡,但却是平凡伟大中的平凡。体会生活中之爱并不是随意加工的产物,而是情与情之间的交触。

在教学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的时候,一连出现了三次读,这三次读教者强调读懂、读通、读顺。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来实现识记生字新词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的表述意义。

在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本,理解文章脉络”,目的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深入探索。如:“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这句话始终一线贯穿全文。“帮助”实际就是一种真情的奉献,是爱的奉献。乔依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乔依的话感动老妇人,在老妇人用餐时践行了乔依的话。把真情留给年轻妇人,实际上她们之间的真情就是课题的“爱之链”。

二、读练结合,深入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的第四环节,教者主要通过精读指导,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加以指导。如:爬进、蹭破、摘下、擦……反映了乔依真情奉献,如“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通过反复地读乔依这一句话,深入感受到他浓浓的真情,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一颗美好的心灵。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年轻妇人,年轻女人热情接待老妇人,正是他们真情的碰撞爱的交触,燃起有爱的火花,锁上爱之链。

三、强化吸收,延伸感受。

读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基本途径。语感的内吸力在于读,同时也在于写。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故事时,设计了两个填空题:

1、脸上________可______尽管如此______。

2、老妇人看到_____突然想起_______于是______。

通过这一练习延伸学生对本文语言的感受,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于纸上,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间的共鸣。

四、存在问题

赐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有少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太少。课堂教学总是循着自己的思路走,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发展,重读、轻写,重本文语言,轻多向引导,导致学生学习工具弱化。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但是在这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差生引导不够到位,在许多问题,在许多情节,强制关过,学生正是在被动层面上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