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德育天地>>德育论坛>>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发表日期:2007/11/19 14:36:5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58位读者读过

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知道,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涵。如何使思想教育卓有成效,达到合乎道德标准的预期目标,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将道理清楚透彻地讲给学生听。效果如何,恐怕事与愿违,单纯的理论说教,学生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在这种接受思想教育的方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无视学生个性的存在。殊不知,强制灌输的手段,婆婆妈妈的说教,只能是使学生东耳进,西耳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是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毫无个性和创造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强加儿童身上,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破坏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偶然看到的一则报道也给了我很大启示。南京市一所幼儿园发生火灾,几百名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镇定自如地撤离火灾现场,无一人伤亡。如果仅仅是老师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的话,几百名幼儿能做到安全自救吗?看来,说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体验教育比说服教育更具有实效。体验教育强调了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主体性在活动施展中得到了发展。施展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展开和确证,是主体性发展的空间。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丰富了道德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内心感受能力。

激发微妙的内心感受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强调的是人的内心感受、情绪。教师细心地呵护学生的这份内心感受,就是保护了学生的原动力。新的道德应该合乎人性的需要,是培养和发展儿童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以形成健康强大人格为最终目标,在平常的思想教育中,我注意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内心感受能力。

    [案例一] “元旦”三天假之后,轮到俞小凡担任值周班长,算来这一个星期只有四天时间,但我认为一周结束了!

    星期五下午,我在班级宣布:“下个星期值周班长该……”话刚开头,俞小凡立即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您还欠我一天呢!”我和班级同学都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问俞小凡:“你能说得详细些吗?我们大家都不懂你的意思。”俞小凡振振有辞地说:“别人都当五天值周班长,我只做了四天。老师,您应该再补我一天,行吗?”别的孩子不乐意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有的说:“不行,补给了他,别人不少了一天吗?”有的说:“他说得对,应该再补他一天。”

    我看看这架式,轻易表态是不行的。何不抓住这良好的契机,来一次评议值周班长呢?主意一定,我发话了:“小朋友们,你们都别吵。现在我们来个辩论会,怎么样?赞成俞小凡意见的同学站到左边来(简称甲方),反对他的同学站到右边来(简称乙方)。”教室里很快分成了两部分。我又说:“无论你们持什么意见,都必须说出你的理由来。谁的理由充分,我们就照谁的意见办。”开始,双方各持如下观点:

    甲方:“值周班长,就应该值满一周,这样才公平。”

    乙方:“并不是谁特意扣他一天时间的,这其中有一天放假放掉了。”   

辩论结果达成一致:

生1:我发现他在这一个星期里,课间一次都没有出去玩过,不停地在我们班活动区巡视。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是该表扬。

    生2:有一次,他发现同学中的不良行为,就及时制止,昨天卫生检查没有得满分,他知道后,急得哭了。自认为本职工作没有做好,而伤心落泪,这是对自己严格的表现……

    生3:以前,他从来不和我说话,现在他能主动找我玩,有时候还帮助我。

生4:他虽然有些调皮,但是自从担任值周班长以后,他犯的错误少多了。

……

   在班级管理上,我们班实行的是值周班长制,每个人轮流当班长,在任职期间,全权负责班级一切事物,自由活动的时间少了,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多了。虽然自己很辛苦,但感受到了班长的这份光荣与责任。由于值周班长的轮流制,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班长的苦与乐,真实主动的体验强调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这种微妙的内心感受能激发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使得他们快乐成长。

协调丰富的认知情感

    人们常说:“科技越文明,人情越冷漠。”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认识有偏颇,情感也匮乏。教师要设计一些角色,让学生去担当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才会认识到各种角色的职责,体会到各种角色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二]我曾经教过一个李飞的学生,长的高高大大的,父亲是杀猪的,家境较好。由于得到家庭过多的宠爱,领导意识强烈,有一定的主见,在班上还有点独断专行。班级同学既无奈,又有点畏惧。因此,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孩子。接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我知道这样发展下去不成,找他谈心几次了,可收效甚微。班上恰好有一名叫王庭的孩子,长的也很高大,不过他为人忠厚,是山里的孩子,质朴,有正义感。他是班级的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谁想到他们能成为好朋友呢?偶然的一次,在作文批改时,我发现了端倪: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其中有一句“勤劳的人——王庭,一边扫地,一边抹桌子……”整篇文章读完,我看到李飞心中阳光的一面,感到他对王庭的敬佩。原来他也有崇拜的对象。我在班上读了他的作文,进行了一番表扬,请同学们评评他的作文,还特意请王庭谈了自己的想法(之前我就暗示王庭多说李飞的优点,表示愿意和他做朋友,不过大家要为班级做贡献)。果然,李飞开始主动和王庭接触,成了好朋友。自此他也开始关心班级了。恰好学校组织六年级篮球比赛,他平时篮球又打的很好,我就让他和王庭一道组织了班级篮球队,负责训练。他变了,全身心投入到篮球训练中。正式比赛第一场我们输了,回到教室,他就伏在桌上痛哭起来。在我和王庭的劝说和鼓励下,他又振作起来,带领班级篮球队夺得年级组亚军。孩子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所做的也只是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情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规定,不需要奖罚,人们就能自觉地运用合乎规范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不懈努力。有的时候,学生说的和做的总是不能达成一致,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并不是学生故意欺骗老师,只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方式偏重于口头上的说教而忽视了行为的训练,如果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随处可见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提供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就能使学生记于心而形于行,真正地将德育落到实处。

[案例三]我校是一座环境怡人的学校,到处是草坪,到处是鲜花,尤其是九月,丹桂飘香,那一簇簇金黄的桂花散发芬芳,刹是惹人喜爱,谁不想去摘一簇握在手中呢?一天(周三)晨会,我刚走到班级,就发现了讲台上的粉笔盒中多了两小束桂花。原本我想说别的事,看到这种情形,我改变主意了。我故意说:“真香呀!你们闻到了吗?”同学们附和着。“大家很爱桂花吧?我们把周五的一事一议一评调到今天,大家来评一评讲台上的桂花,好不好?”同学们来劲了,纷纷说好。开始,学生并不了解老师的意图,都说摘桂花的同学爱班级,爱同学。我没有评论,而是请摘桂花的同学谈谈她的桂花在哪儿摘的?心中怎么想的?结果有两点:一是在学校的桂花树上摘的,二是想美化班级环境,让老师高兴。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面对这样纯真的面容,严厉的批评空洞的说教行吗?我继续让学生评论,这次评论的观点分为两种::一是在学校的桂花树上摘桂花是错误的;二是可以摘桂花美化班级环境,让老师同学心情舒畅。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去摘桂花美化班级环境,送给老师,那结果怎样呢?评论终于有了结果:桂花是美化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是给全校师生欣赏的,不是谁的私有物品,谁也没有权利摘,也不能摘,摘了会毁坏植物,桂花很快也凋谢了。

过后,我又让学生观察损害校园花木的现象,成立义务护绿小队,不仅自觉保护校园花木,还走进社区充当保护绿色的小天使。在这里,枯燥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烙在学生心灵中的是优秀的品质。教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把教育引导和儿童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这样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每个教师都能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展示他性格中优秀的一面,久而久之,他就具备了某一方面的个性特长。反过来说,如果发现孩子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教师可以有意识让A去打扫卫生,以便养成勤劳的习惯;让B去做做管理工作,使他性格更加内敛、含蓄;要求C去做值周班长,让他知道,人不仅要管理别人,也要为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我个人认为体验活动不仅仅是张扬孩子的个性特长,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体验活动是有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苏霍姆林斯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体验教育以人为本,个性化、自主化的教育方式必将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放射出鲜艳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