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铜井小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计划

发表日期:2016/1/9 10:21:13 出处:本站 作者:蔡大河 有994位读者读过

铜井小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计划

 

 

教师发展学校课程方案是根据教师发展学校章程制定的,是对教师专业培训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效果。它立足我校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学员培训要求,旨在构建具有铜井中心小学特色、充满活力的教师培训课程框架,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鲜明的个性特征、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团队,以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目标

1.帮助学员解决教育理念(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学生观、终身教育理念等)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与学校环境中坚定专业理想,提高身心素质,建立专业情操,发展专业方向,形成教学风格。

2.满足学员专业素质需求,完善与加强学员的专业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提高学员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规划课题或个人课题的研究中来,发挥主体多元的综合作用,形成研究的合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内生发展。

4.通过读书笔记、科研沙龙、与专家座谈,释疑解惑,碰撞出新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开设研究课、观摩课,把新课改、新课程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反思已有的经验,追求有效教学。

5.通过扎实有效的在职培训,使学员的教学个性能够充分张扬,教学智慧能够充分展现,教学水平能够明显提高,成为校(区、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科研带头人(骨干)。在教学中享受生活、精彩幸福人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有利于开拓学员视野,更新学员教育理念。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接受的多种理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理性看待和认识教育教学问题,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观、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

2.有利于提升课程品质,规范学员教学行为。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拓展和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课程方案规划的课程品质,并能够熟悉教学流程,关注教学细节,规范教学行为,养成基本的教学素养。

3.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形成学员特色教学风格。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强化教学特色意识,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4.有利于强化科研意识,促进学员个性发展。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研究,独立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撰写任务,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并充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课程结构是指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包括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涵盖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素养与个性品质,包括文本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校本研究能力等五个模块。

2)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的表现多种多样:校本培训、观摩研讨、案例讲座、名师引领、专家讲座、与专家对话、课程开发、课题带动。

2.课程设置。

教师发展学校对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制定了详细规定,包括学校总体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分配、学分分配、培训时间安排标准等内容。

发展学校学制为二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员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下:

 

 

 

学习领域

必修科目

必修学时
(共计256学时)

选修学分
(共计7学分)

经典阅读

(共计3学分)

教育理论经典

16

 

1.根据学员对专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也为了适应学员不同潜能、兴趣和个性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课程,供学员选择。

2.学员要有课题的选择、研究、成果总结;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论文写作与发表(含专家与学员结对指导、论文答辩等活动)。

人文经典

12

科学经典

10

高中新课改理论

10

专业发展

(共计4学分)

学科教学理论

15

学科教学艺术

15

专业发展理论

20

教学案例研究

14

教育实践

(共计4学分)

研究性学习

10

教育案例研究

14

课堂教学诊断(听课、说课、评课、专家与学员互动研讨等)

40

校本研究

(共计2学分)

校本研究实践与方法

10

课题研究

6

制定教育生涯规划

6

学术沙龙

10

学术研讨

(共计3学分)

听教育专家报告

15

听名师讲座

15

参与式研讨

18

说明:

1)每学年分二个学期,每学期都安排学员学习五个学习领域所含科目的课程及开展有关活动,学习课程根据学校、学员实际可调整次序或有所侧重,每学期集中教学时间(主要是课余时间)累计一周,寒暑假集中教学和研讨活动时间累计一周,外出考察学习时间(包括寒暑假)累计一周。

2)初定修满16学时为一个学分。必修学时共计256学时。

3)学员每学完一个学习领域并通过考核,可获得该领域的学分,学分由学校领导和导师团成员认定。

4)学员毕业的学分要求:学员每学期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二年中获得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4个学分,总学分(满分25学分)达到20分方可毕业。

5)坚持学员的全面发展与专业为本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统一、系统学习与专业研究的统一,集中学习统一进度与个别钻研的统一、专家指导与专家与学员交流互动的统一的原则,灵活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机制,合理而有序地安排学员学习的课程。同时鼓励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6)由于学员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第一学年侧重理论学习,模仿名师课堂;第二学年侧重经验总结、理性思考、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

3.课程内容

1)经典阅读类

本部分内容旨在坚定学员专业理想,提高身心素质,建立专业情操,发展专业方向,形成教学风格。课程包括:

教育理论经典;人文经典;科学经典(读原著,记笔记,谈心得)。

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改革理论、动向、趋势等。

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课程,包括:教育创新理论、小学课程改革理念等。

2)学科专业类

本部分内容旨在完善与加强学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学员对所教学科课程内容的精熟程度,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主要方面包括:

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领域、新趋势、新知识等;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艺术(讲座、研讨、观摩、访学)。

学员专业发展理论课程。

教育理论相关主题的案例研究课程。

3)教育教学实践类

本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学员建立与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主要方面包括:

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设计、跨学习领域或几个学习领域的课程规划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等课程

满足班级中特殊教育需求的课程,包括:学困生教育、资优学生教育等。

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训练课程。

学员上研究课;骨干以上教师上示范课;跨学科教学诊断(听课、说课、评课、专家与学员互动研讨)。

4)校本研究类

本部分内容旨在学员研究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帮助学员具有发现、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对既存现状、方法、规范、制度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主要方面包括:

校本研究的基本常识与规范课程,包括课题的选择、研究、成果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讲座、交流、研讨、专家与学员结对指导)。

从日常教学生活中提取研究问题的培训课程。

采用案例方式讲解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课程。

5)专题讲座类

本部分内容旨在提升学员专业理论,帮助学员了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理论、阶段、方法等,促进学员增强意识、接受、采纳、执行变革的能力。主要方面包括:

优秀学员成长案例研究课程。

教育的失败案例研究课程。

根据小学课改要求及学校现状、学员需求灵活安排(听报告、与专家对话)。

四、课程实施方式

1.学术讲座。

根据课程方案我校创设了“专家讲坛”、“特级教师成功之路”、“论教育家”等课程,结合身边的正反案例由特级老师和专家讲座或点评,学员与专家对话。学术讲座使学员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从理念层面上得以提升。

2.科研沙龙。

结合我校学员自己撰写的论文或案例,有效地开展科研沙龙活动,充分挖掘校内骨干学员的潜力,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科研活动的新路子。在活动中,强调实践与思辨同步,学员既是学习者、实践者,也是研究者。

3.读书报告。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校精选了学员必读书目和自读书目,出台了奖励措施,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以此推动学员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4.教学沙龙。

我校积极开展灵活、多样、高效的教学沙龙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学科研讨。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大家一起研究探讨,让学员了解目前的教学状况,发现并追踪热点,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做出理性的分析,从而揭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

5.课题研究。

以课题为载体,组织和吸纳学员共同参加课题研究,实现学员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类型转换。运作载体主要有:共同参与课题的筛选和定位,培养其准确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共同参与课题方案的规划和论证,培养其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共同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培养其严谨、求真、务实、细致的研究作风;共同参与课题的理论概括和成果鉴定,培养其理性剖析、整体洞察的能力。

6.课堂诊断。

结合大量课堂教学实例的展示,邀请学校名师和导师团专家参与评议。通过“上课、说课、评课、议课”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广大学员如何凭借教材,将静态的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促使学员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

五、教材与课程资源建设

1.规定必读书目。

1[]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3)《中国教育名著读本》;(4)《成功智力》(斯腾伯格);(5)《大教育家孔子》;(6)《陶行知教育读本》;(7)《叶圣陶教育读本》;(8)《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9)《大学人文读本》;(10)《教育家》。

2.教师自主阅读。

在下列教育名著中任选5本。(1)读魏书生教育文库:素质教育的旗帜;(2)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著);(4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提要;(5)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新世纪教育文库);(6)研究性学习百例:文科综合;(7)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卡耐基著:《人性的弱点》,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9[]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10)《活教育与死教育》(陈鹤琴教育读本);(11)《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12)《教育过程最优化》;(13)《曾国藩传》;(14)《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

3.教学实践与反思

要求每位学员结合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写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或教学反思。文字在1000字左右。

4.名师课堂

学校每学期邀请校外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各类名师到本校做示范,或派出学员到校外观摩名师课堂,或购买名师光盘、录像让学员观看,或请名师点评学员课堂,采取多种形式使学员从模仿到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课程评价

1.对课程设置评价。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追踪分析与评价,我校制定了《教师发展学校课程设置评价方案》,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多大、有多大成功把握;获取参与者工作情况的记录的方式;评价时使用的评价量表和计分标准合理程度。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评价制度,为课程设置创设评价机制保障。

2.对讲座(学术报告)的评价。

根据计划书和课程目标我们对专家的讲座(学术报告)进行评价,在评价实施中,始终坚持学员是评价的主体,包括讲座(学术报告)与学员现有知识基础是否相适应、是否充分考虑学员的兴趣;能否诊断服务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否满足学员全面发展的需求。评价时使用的评价量表和计分标准力求合理科学,并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研讨与互动、专家答辩等多种方式。

3.对学员学习课程评价。

坚持学员的全面发展与专业为本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统一、系统学习与专业研究的统一,集中学习统一进度与个别钻研的统一、专家指导与专家与学员交流互动的统一的原则,灵活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机制,合理而有序地安排学员学习的课程。同时鼓励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校长室对学员学习课程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测评价,制定了《教师发展学校学员学习课程评价方案》。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对学员学习课程评价的情况,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