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小学听课心得体会
发表日期:2012/12/10 14:58:49 出处:本站 作者:中年级组 有1405位读者读过
铜山小学听课心得体会
新教师 王蒙
2012年11月27号,我有幸参加了在铜山小学举办的区级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教研主题为“运用有效策略 构建尚新课堂”。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位是周美娟老师上的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位是张英老师上的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两位老师上的都是新授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感悟颇深,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周美娟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本课是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个图形(蛋糕纸片)平均分成几份,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并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本课开始周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出去秋游,两个人分食品:4个苹果、2瓶矿泉水、1块蛋糕,怎么分才能使两人都满意?相机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两人分的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每人分得半块蛋糕,引入半块蛋糕在数学中用 表示, 是什么数?揭题: 在数学上称作“分数”。(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再结合分蛋糕,请学生说说“ ”的含义,同位互说(强化对“ ”意义的认识)。打开教材自学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相机教学 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再次强调 的意义:“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一份。接下来的小组活动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小组活动(一):通过在长方形纸上折二分之一,再涂上颜色的操作活动,对比不同折法,逐步逼近“ ”内涵的实质——都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教材9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强化对 认识,同时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有利于直观认识 的内涵);小组活动(二):通过将同一张纸分别折出 、 、 ,再为它们涂上颜色,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在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对 的拓展深化,拓展了对知识的认知角度,同时在小组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合作探索的策略,培养合作思考的能力,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活动操作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也与今天的课题“构建尚新课堂”相呼应。紧接着通过适当练习及时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练习的内容为教材99页、100页的随堂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将新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到生活中的真正意义。最后整理本节课知识,通过“八小块巧克力”成功开启下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第二节课张英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则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以“曹冲称象”引入“替换”的策略:用一堆石头“代替”一头大象,强调这种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替换法”,这种以学生知道的历史故事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又以历史故事“赤壁大战”为原型:用大船和小船作为两个未知量,小船的坐的人数是大船的 ,解释了它们的倍数关系,老师巡视,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解题意识,请优秀小组上黑板讲解给同学们听,重点突出两种方法中:大船替换成小船有3条小船;小船替换成大船要将3条小船变成一条大船,它们的总人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船的条数却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容易发现这两种变化的过程,老师通过适当点拨突出替换后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变;以“东吴备战”继续课程,将学生的好奇心继续延伸,还是以三国作为背景,以大船和小船作为未知量,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但这题大船和小船的关系是“相差”关系,学生的思维与上一题发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解决冲突的欲望,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请优秀小组上黑板讲解板演,教师总结学生两种算法: 将大船替换成小船要减20人,相应总人数也要减掉;小船替换成大船,相应总人数也要相加。
张老师强调了在“相差”关系中船的总条数没变,但总人数却变了。最后再通过这两题的对比,强调: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有两种替换方式:一个是倍数关系的替换;一个是相差关系的替换。
通过今天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